大河拐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49
颗粒名称: 大河拐屯区
分类号: F329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御史钱仪吉和长龄在道光七年、十一年的奏议中提出:“试垦大河拐屯田。”大河拐一带有“空地一百余里”。准备来春先令原回民试种,如有成效,就陆续添设屯田,用其岁获粮食供军饷。钱仪吉在奏折中称:“南路兴办善后,非增兵不足以壮军威。而官兵即多,难尽取给于回部,自应仿照北路,开设屯田。喀什噶尔之东大河拐一带、傍乌兰乌苏河岸……可否于所调各兵内择其曾在伊犁、乌鲁木齐屯工种地者,酌留数百名,于大河拐一带筑数堡,使……
关键词: 大河拐 屯区 清代

内容

御史钱仪吉和长龄在道光七年、十一年的奏议中提出:“试垦大河拐屯田。”大河拐一带有“空地一百余里”。准备来春先令原回民试种,如有成效,就陆续添设屯田,用其岁获粮食供军饷。钱仪吉在奏折中称:“南路兴办善后,非增兵不足以壮军威。而官兵即多,难尽取给于回部,自应仿照北路,开设屯田。喀什噶尔之东大河拐一带、傍乌兰乌苏河岸……可否于所调各兵内择其曾在伊犁、乌鲁木齐屯工种地者,酌留数百名,于大河拐一带筑数堡,使之居住。俟交春令,逐渐开垦”(《东华录·宣宗》)。道光八年春天,清政府派出“五百名回兵及回子(维吾尔族农民)五百名”(《东华录·宣宗》),在大河拐屯田生产。当年所种杂粮“已经成熟”。大河拐位于今疏勒县东北伽师县西面,包括今日的羊达曼区、夏甫桃区和英吾斯坦区。纵横六七十平方公里。
  在大河拐试垦成功的鼓励下,道光政府“准招募无业穷回及情原试垦之人,陆续认垦纳粮”(《同治户部则例》)。道光十一年九月(1831年),长龄进一步提出:“欲令守边兵丁实心出力,莫如屯田之法。……此时先将西四域可种之闲地,招民开垦,有愿携眷者听之。其回子地亩,亦不禁其租给民人耕种”(《东华录·宣宗》),清廷批准执行。按此意见,屯田是为了驻防兵实心出力。政府应将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莎车、和田)的闲地都招民开垦,带家眷志愿承垦的非当地居民(如汉、回)也可批准认垦。甚至维吾尔族农民的私有土地还可出租给民人(包括汉、回等)耕种。这与清政府前期严禁汉人到南疆西四城屯田,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长龄还提出,带家属耕种的人,有愿入伍者,“即准其充实名粮”(称之为“眷兵”)。防兵之中,驻防时间久,愿带家属参加屯垦的人“亦听其便”,道光帝均于赞许,认为是“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从此,清政府便在喀拉赫依(今疏勒县城的前身)、巴衣托海、阿奇克亚尔等地区,大规模地进行开垦。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