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小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44
颗粒名称: 第九节 小结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237-239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对于乾嘉时期屯垦戍边的评价。
关键词: 乾嘉时期 屯垦 戍边

内容

乾嘉时期屯垦戍边的评价
  清朝统一新疆后,清廷依据当时的形势,将主要军事力量和屯田地区部署在北疆。重点是伊犁、乌鲁木齐和塔城。面对不断扩张的沙俄,这无疑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部署。
  1.屯田对保证军需供给,强兵足食,巩固边防,发挥了巨大作用。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户部奏称:“査此数年间(伊犁)俱属丰收。现贮粮54万余石,足敷支放三年。每年绿营兵、民、回等交纳米粮约18万余石,除年支放外,尚余二万余石”(《大清会典事例》卷150)。在乌鲁木齐屯区,乾隆四十九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奏言:“今即以乌鲁木齐、玛纳斯、济木萨三处而论,每岁屯兵口粮需三万余石,就去岁屯田收获九万石有余,是一年所收已有屯兵三年之食。况乌鲁木齐所属现存食贮,截止四十八年底有京斗粮80余万石”(《皇朝政典类纂》卷20)。屯田充分保证了驻军的粮饷供应,使遥远的塞外,减少运粮,节约开支,起到了强兵足食,巩固边防的作用。而且仓库充裕,粮多民安,社会安定。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军屯起了重要作用。
  2.屯田开发了新疆,改变了农牧业比重。
  在北疆,原为逐水草而居,生产力低下的牧业为主的经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北疆耕地很少。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耕地迅速增加到70余万亩,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耕地猛增到144. 1万亩。由于农业比重的迅速增长,使天山以北成为农牧结合的区域。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3.屯田推动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改变着因战乱频繁、兵革不息而造成的生产破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经过大兴屯田,新疆出现了“农桑辐辏,阡陌成群”的局面。由于粮食丰收,国家仓库盈溢,人民收入增加,商贾也发展起来了。如乌鲁木齐、惠远等有名的城镇“字号店铺,鱗次栉比”,甚至西方的商人也来了,“以所有易所鲜、恒多奇羡,民用繁富”。在新疆经济繁荣中,各屯垦区的中心,新兴城镇一个个的出现。如伊犁九城、乌鲁木齐、晶河、乌苏、玛纳斯、昌吉、奇台、巴里坤、塔城和吐鲁番等城镇,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它使边疆城镇布局,初具规模,为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屯田起到了巩固祖国统一的作用。
  准部的叛乱被平定后,兵农合一的屯垦区在新疆星罗棋布,有效地防止了沙俄的蚕食和准部封建割据政权的再起。同时,由于屯田的兴旺,土地日辟,汉族和锡伯、索伦、满等民族约有20万左右移居新疆,大大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在共同劳动中,增强了友谊,互相学习,团结战斗,有利于共同抵御沙俄的侵略,保卫祖国边疆;有利于开发新疆,繁荣经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有利于社会安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对巩固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屯垦人数越来越多,清政府即在乌鲁木齐和巴里坤地区设置府、厅、州、县,这也是屯田的一个成就。
  但是清廷忽略了南疆兴办屯田,并严禁汉族人民到南疆西四城,不但使许多膏腴之地弃置不用,而且后来动乱叠起,这是一个很大的失策。影响了南疆的生产发展,影响了社会安定,也影响了边防的巩固,这是后来张格尔、阿古柏等乘虚而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