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4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清代乾隆时期,幅员辽阔,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新疆,兴屯田,重耕牧,边防巩固。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远在异邦的土尔扈特人,冲破重重困难,万里回归祖国。
关键词: 土尔扈特部 回归 清代

内容

清代乾隆时期,幅员辽阔,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新疆,兴屯田,重耕牧,边防巩固。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远在异邦的土尔扈特人,冲破重重困难,万里回归祖国。明末清初,由于准噶尔部的排挤,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一带的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南北两岸。放牧牲畜,逐水草围猎之利。经过100多年的休养生息,牛羊繁息,人丁兴旺。他们虽身居远方,一直怀念祖国,经常遣使向清廷进贡方物。康熙帝为土尔扈特部的诚意所感动,1712年,决定派使团去探望。“令侍读图理琛寻假道俄罗斯以往”(《西域图志》),34人的使团,行程2万余里,历时2年,到达伏尔加河,受到土尔扈特部的隆重欢迎。“陈设廷宴,排列牲畜,远来迎接”。“马前跪献方物者甚多,皆不胜钦敬”。阿玉奇明确表示土尔扈特部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流露了对沙俄的不满与思归祖国的情绪。公元1768年俄土战争爆发,沙俄强征土尔扈特牧民去前线作战,死伤七八万人。而“战云未息,征兵未已,土尔扈特部人人忧惧”(《朔方备乘》卷38)。沙俄又下了征兵的命令,凡是16岁以上的男子,都必须到前线去,土尔扈特部面临行将泯灭的厄运。
  1770年秋,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从土耳其战场上回来后,和策伯克多尔济等6人秘密商议确定,全部返回祖国,并举行庄严的宣誓,随即召集大小宰桑动员东迁。渥巴锡说:“俄国女皇已下达命令要把我儿子送到彼得堡去作人质,并且还要挑选一万名土尔扈特骑兵去作战。大家只有起来反抗,脱离俄国,别的出路是没有的。”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群情振奋。“众皆喜欢,悉各整顿兵马,束载牲畜,为远行之计。”俄国驻土尔扈特部特使基申斯科夫听到风声,骄横傲慢地对渥巴锡说:“你们只是用链子拴住的一只熊,赶到哪儿,就到哪儿,而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霍渥斯《蒙古史》)。
  居住在伏尔加河北岸一万三四千户的土尔扈特部,原约定河水封冻后同行。该年天暖,伏尔加河迟迟不结冰。由于情况紧急,渥巴锡不能再等,于是决定率南岸的土尔扈特部3. 3万多户,16. 9万多人于1770年10月23日起程东归祖国。沙皇派特劳本贝尔将军率兵数万追击,沿途不断遭到哥萨克骑兵的袭击。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扶老携幼,牵牛赶羊,跋山涉水,忍饥挨饿,边行军、边战斗,历尽艰险,走了 8个月于乾隆三十二年(1771年)回到祖国。一路上牲畜死亡十之六七,人口死亡大半。6月间到达清卡伦附近的他木哈时,只剩7万多人了。土尔扈特部为了回归祖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渥巴锡向伊犁将军献上明永乐八年颁发给他们祖先的玉印。清廷对土尔扈特部十分关怀,调拨26万头牲畜、2万箱茶叶、4万石米麦、5万张羊皮、6万匹布、棉花5. 9万多斤、毡房400多顶,分给回归的牧民。总计动用国库银20万两。同时在焉耆、塔城、和布克赛尔、乌苏、阿勒泰等地划出牧场安置各部落。
  乾隆帝弘历在承德避暑山庄亲切接见了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策楞等13人。晋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蒙古语为“英勇”)。各首领次第封有王、贝勒、贝子、辅国公、台吉等41人。对这次历史事件,清廷立碑纪念。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18世纪中国民族史上一桩可歌可泣的壮举,谱写了土尔扈特人不畏强暴,不惧艰险,热爱祖国的壮丽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坚初不拔的英雄气概。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