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及在南疆西四城的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3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及在南疆西四城的屯田
分类号: F329
页数: 7
页码: 228-234
摘要: 清军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还未完全结束,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在南疆又叛乱抗清。
关键词: 乌什 屯田 清代

内容

清军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还未完全结束,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在南疆又叛乱抗清。
  当准部盛时,征服南疆各城,执伊斯兰教首领玛罕木特囚于伊犁,羁其长子波罗尼都、次子霍集占(即大、小和卓。和卓——圣裔的意思),使率维吾尔族农民为其耕种。1755年夏,清军平定达瓦齐叛乱,释大和卓波罗尼都,以兵护送南疆,使统辖旧部。留小和卓霍集占于伊犁掌管维吾尔族事务。后阿睦尔撒纳叛,小和卓曾助之。当1757年清军再定伊犁时,小和卓惧,率部逃到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以此为根据地,集其伯克、阿訇等公开叛清,自立为巴图尔汗。各城响应,维吾尔族数十万从之。惟库车、拜城、阿克苏三城之阿奇木伯克鄂对等不附逆,逃伊犁,其族被杀。清政府派副都统阿敏道率百余人去招抚,皆被杀害。
  清廷于1758年5月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万余,由吐鲁番进攻库车,未果,命兆惠取代雅尔哈善平叛,相继攻克库车、沙雅、阿克苏、乌什等城。群众欢迎清军入城。10月间,定边将军兆惠率军4 000名直指叶尔羌。三战三捷。因兵少,乃结营于城东隔河有水草处,这就是有名的黑水营,敌以数万人轮番攻击,兆惠以三千余人坚守3个月。掘壕筑垒,又排水防淹,伐木为薪,得铅弹数万。更重要的是竟挖到一个大粮窖,保障了军需供应,使黑水营岿然不动。次年初,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援兵赶到,与兆惠一起兵分两路进攻叶尔羌和喀什噶尔。大、小和卓大惊,疯狂抢劫人民的牲畜和财物,向西逃去。清军穷追不舍,在霍斯库鲁克山、阿尔楚尔和伊西洱库尔附近三次大捷,降敌万余。大、小和卓率残部三四百人退到巴达克山,被擒获处死。至是,延续数年之久的维吾尔族农奴主贵族、宗教反动头目大、小和卓所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始告平息。南疆再次统一于祖国。当清军到达喀什噶尔时,当地百姓扶老携幼,牵牛赶羊,犒劳清军。他们说:“我们被准噶尔虐待了几十年,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大、小和卓忘恩负义,举兵反叛,使我们不能耕种和放牧。如今大军一来,我们总算得救了。”在平叛中,得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当大和卓波罗尼都从喀什噶尔前往叶尔羌支援小和卓时,柯族人就袭击他的后方,使大和卓不敢前进。就在平叛过程中,柯尔克孜族归附清廷。其首领阿济比致书于兆惠说:“率诸部,自布哈尔迤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新疆简史》)。清政府在统一天山南北之际,一些边外部落、小国纷纷臣服,求为属国。其中有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浩罕(乌兹别克人在费尔干纳盆地所建立的小国)、布哈拉、塔什干、巴达克山、爱乌罕(今阿富汗境内)、乾竺特(今克什米尔坎巨提)等,幅员之广,远过明朝,盛于汉唐,是清朝极盛大的统一时期。
  在大、小和卓平定后,清政府为了社会安定,首先是减免赋税,使人民休养生息。对游牧为主的土尔扈特、和硕特人民,免纳牲畜税。哈密和吐鲁番的农民,免税粮赋。对南疆各城,税赋减轻“十存其四”。维吾尔族人到外藩贸易,原十分抽一,现降为二十分抽一,“回户休息更始,无不欢腾”。
  其次对伯克们削权力,封高爵。乾隆反对在维吾尔族设置“总管”。各城伯克们互不统属,直接由清政府派驻的伊犁将军和大臣管辖。这样,阿奇木伯克不但没有一个人能“总管”全族事务,而且在一个地方的伯克也很难独揽大权,横行无忌了。
  与此同时对伯克们也给以高官厚禄而拢络。对归附清较早的哈密、吐鲁番首领,以及在平叛战争中有功的伯克们,封给郡王、贝子、公、台吉等爵位。就是对一般伯克们所定的等级亦大大高于内地。如清廷惯例:知府为从四品、知州正五品、知县正七品。而沙雅尔、库尔勒、布古尔等三城,在嘉庆年间各有700户农民,相当于关内一个镇,而这三地的阿奇木伯克的爵位是三品。“州县官阶,尚居其下。”其三,于重镇设大臣,驻军防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总理南疆八城事务。另设办事大臣,专理喀什及英吉沙尔事务。于1762年建徕宁城,驻军1 147人;叶尔羌设办事大臣,驻军886人;英吉沙尔280人;阿克苏设办事大臣,驻军758 人。
  清政府以为这样就可长治久安了,实际上后来南疆动乱迭起。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天山以北行之有效的屯田,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未能很好推行。
  一、哈喇沙尔屯垦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平定准部叛乱的西路军,为了保证清军侧翼的安全,派一部分绿营兵进驻哈喇沙尔屯田。从“吐鲁番屯田绿营旗兵”内,调一部分绿营兵“带种籽,于来春在哈喇沙尔或伊拉里克等处种地”(《淸高宗实录》)。次年,“用雅尔哈善、永贵等言,于辟展……哈喇沙尔规度官垦”(《清史稿·食货志一》)。可知二十年清军进驻哈喇沙尔,二十三年开始屯田。二十四年有屯地9675亩。四十二年(1777年)有屯兵362名,置屯地7 440亩,以参将督领。嘉庆末年:“屯工三处。头工在城东北六十里,屯兵七十一名,种地一千四百二十亩,由西北引开都河灌溉。二工在城东七十里,屯兵一百零一名,种地二千二十亩,由正西引开都河灌溉。三工乌沙克塔尔,在城正东二百二十里,屯兵一百三十名,种地二千六百亩,由东北察罕通格山沟内,引雪水灌溉。每年各屯共交粮五千九百五十二石一斗七升。”哈喇沙尔田官有:“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四员,经制外委三员”(《新疆识略•哈喇沙尔屯务》)。
  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在哈喇沙尔举办回屯,分布在库尔勒和布古尔两地。屯户1200余户,每户种土地二十六亩九分,共种地3.5万亩,年征粮赋1 400石(《西域图志•贡赋》,《那文毅公奏稿》卷76)。后因一部分屯民拨赴伊犁,屯田减少,粮赋也减为982石。
  哈喇沙尔的民屯。嘉庆年间曲惠城(焉耆东135里)有户民报垦1 930亩。原厄鲁特部的土尔扈特和硕部屯田分布在开都河沿岸。
  哈喇沙尔也有发遣的犯人参加劳动,但为数不多。
  二、阿克苏屯垦区阿克苏有少量的军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军派绿营兵15名在阿克苏种稻,“稻屯在阿克苏东南,共一百五十亩,每年籽种二十九石,缴纳稻谷五百零二石三斗五升”(《新疆识略.阿克苏屯务》)。
  回屯创办于乾隆二十六年,后又陆续扩屯。由于“伊犁垦戍,又资接续,更移喀什噶尔等回众二千五百户屯阿克苏”(《清史稿•食货志一》)。由兆惠主持,每户拨地25亩,共垦种62 500亩。阿克苏所属库车也有回屯:“库车……归存官地,于入版图后,一体归民垦耕种者二百五十石种籽地亩”(《西域图志•贡赋》)。10亩籽种一石计,种地2 500亩。
  三、喀什噶尔屯垦区喀什噶尔,南疆重镇。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后,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总管南疆八城事务。
  乾嘉时期,喀什噶尔没有军屯,没有民屯,只兴办了几处回屯。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始举办回屯。“喀什噶尔……归存官地,于入版图后,一体归民垦种植者,八百一石四斗有奇籽种地亩,内兼一易地亩,计征岁入十分之五,定额三千九百九十三石五升三合一勺”(《西域图志·贡赋》)。新疆有的地方计种不计亩,以每石种地10亩计,共种地8 010亩。当年,清廷决定在“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等城,增回屯,减兵额”(《清史稿•食货志一》)。参赞大臣招维吾尔族农民300户,在伯什克勒木(今疏附县城东四十里)屯田,垦荒种地10.8万亩。
  嘉庆十七年(1812年)六月“拨给喀什噶尔阿尔达什闲地四千亩,给道兰回子垦种,从参赞大臣范建丰请也”(《清仁宗实录》)。从以上资料看出,在乾嘉时期喀什噶尔的回屯规模约在10万亩上下。
  在喀什噶尔举办回屯的同时,叶尔羌也于乾隆二十六年办回屯,种地“一千二百八十三石六斗六升籽种地亩”(《西域图志•贡赋》)。以后回屯面积迅速扩大,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叶尔羌荒地,经阿奇木伯克迈哈默特鄂三等,开垦一千二百九十余顷”(《清仁宗实录》为了加强对回屯的管理,乾隆四十一年“令叶尔羌成丁余回,特畀耕地编户,凡千五百户为一所,三千户为一卫”(《清史稿•食货志一》)。
  四、和田屯垦区和田位于昆仑山北麓,古丝绸之路南路重镇。清代前期,主要军事行动在北疆,因此,兵力布署,屯田的兴办也主要在北疆,和田所以没有军屯和民屯,只有回屯。屯田兴办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据(《西域图志•贡赋》卷34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田……旧存官地,于入版图后,一律归民垦种者,除沙碛地段不能耕作外,实可耕一万三千六十二石有奇,征税入十分之五,定额二千一百八十一石六斗”。以每石种籽可种10亩计,合130 600亩。
  规模是不小的。
  嘉庆五年(1800年)“和田所属各城,有粮无地之回民七百五十二户,并丈出官荒地二万零六百四十余亩……照前次分拨官地章程,按数拨给有粮无地之回户,均匀开垦”(《清仁宗实录》)。和田共有回屯垦地151 260亩,是南疆的一个大型垦区。
  总之,乾嘉时期,南疆仅举办了一些回屯。军屯在阿克苏只有15人,微不足道。焉耆屯兵只有362人,规模不大。民屯也只在焉耆有一点。乾嘉时期,清廷不允许驻南疆西四城官兵携眷永驻,不积极兴办军屯和民屯。而且对汉族人到南疆限制很严,只准汉族人民去有军队驻扎的地方,这样便于监视和镇压。即使有商人前去贸易,也只准驻于汉城附近,要领有准许经商的官票,时间也有限制,绝不允许在维吾尔族地区定居,以防止各族群众互相接近。这是乾嘉时期清政府的一个错误政策,后来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