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30
颗粒名称: 回屯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清军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后,在伊犁大办屯田。除军屯、旗屯、民屯、遣屯外,还成功地举办了回屯。早在17世纪早期,准噶尔贵族就强迫南疆维吾尔族农民迁往伊犁种田纳粮,称为塔兰奇人,意即种地的人。由于连年兵祸,伊犁农民逃往殆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兆惠率军进入伊犁时,仅见到维吾尔人三十余名(《清高宗实录》)。
关键词: 旗屯 伊犁 清代

内容

清军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后,在伊犁大办屯田。除军屯、旗屯、民屯、遣屯外,还成功地举办了回屯。早在17世纪早期,准噶尔贵族就强迫南疆维吾尔族农民迁往伊犁种田纳粮,称为塔兰奇人,意即种地的人。由于连年兵祸,伊犁农民逃往殆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兆惠率军进入伊犁时,仅见到维吾尔人三十余名(《清高宗实录》)。为了尽快恢复伊犁屯田生产,乾隆二十三年谕旨:“伊犁驻兵屯田,关系甚重,亦宜予为筹画。从前伊犁地亩皆回人耕种,今俟回城平定,即将回人酌量迁移,与绿旗兵参杂”(《清高宗实录》)。
  随即着陕甘总督杨应琚与兆惠赴伊犁、阿克苏等地勘察,筹画屯田,经商定:“派兵四五千人,回人一千户”(《阿文成公年谱》),到伊犁屯田。
  《新疆识略•伊犁屯务》卷6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阿桂“自带回子三百名,于伊犁河南海努克之地,分拨耕种”,这第一批到达伊犁的维吾尔人,是从阿克苏、乌什、赛里木(拜城县境)等地召募的。他们携带种子、耕畜、农具和粮食在500名官兵护送下,三月到达伊犁,随即整修渠道,开荒播种,这年播种虽晚,但仍获丰收,秋季收粮2 222石。“以播种计之,上地所获二十倍,中地所获十倍”(《清高宗实录》)。当年,家眷也送到伊犁。
  二十六年(1761年)第二批维吾尔农民共500户,其中阿克苏160户、乌什120户、赛里木13户、拜城13户、库车30户、沙雅30户、多伦150户,于二月到达伊犁。第三批200户,于六月到达伊犁。这时伊犁共有1 000户维吾尔农民进行屯田耕种。屯田的地方仍是以前维吾尔族为准噶尔部种田的地方,即伊犁河北的固尔扎、察罕乌苏、霍尔果斯河南岸的霍集尔、海努克、寄特木等地。由于土地肥沃,收成很好,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不少自愿前往屯田。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伊犁回屯人数达到6 383户,(《西陲总统事略》)。各屯户数不一,均按地方大小而定,共九屯。海努克600户、喀什500户、博罗布尔噶苏1 100户、济尔格朗900户、塔什鄂斯坦400户、鄂罗斯坦600户、巴尔图海600户、霍诺海800户、达尔木图500户。在固尔扎建宁远城(今伊宁市),设三品至六品阿奇木伯克16人管理回屯。计户不计丁、计种不计亩,户给麦种一石、黍谷五斗二升。按当时每亩下种一斗,回屯6 000户计,种地约9万亩。每户岁纳租16石,共计9 600石。到1794年,主管回屯的保宁“以回子生齿日繁,增垦地面,情愿增加4 000石,以足十万石之数”(《新疆识略》)。到嘉庆时,已发展到3.6万人。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