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29
颗粒名称: 旗屯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八旗是清政府统治的重要支柱。在平定准部与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后,八旗军大批地奉调移驻新疆,扼守边陲要地。如新疆当时的首府伊犁、军事重镇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他们主要担负着巡逻边防、守卡缉査、保护屯田、维持治安的任务。平时操练、战时出征、定期换防。满营兵丁因有粮有银,所以不屯田。而察哈尔、厄鲁特、锡伯、索伦四营兵丁则有银无粮,所有口粮,规定自耕自食。
关键词: 旗屯 伊犁 清代

内容

八旗是清政府统治的重要支柱。在平定准部与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后,八旗军大批地奉调移驻新疆,扼守边陲要地。如新疆当时的首府伊犁、军事重镇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他们主要担负着巡逻边防、守卡缉査、保护屯田、维持治安的任务。平时操练、战时出征、定期换防。满营兵丁因有粮有银,所以不屯田。而察哈尔、厄鲁特、锡伯、索伦四营兵丁则有银无粮,所有口粮,规定自耕自食。察哈尔官兵1 837名,皆在博尔塔拉河流域屯田;厄鲁特官兵1 200名,在伊宁县、特克斯至昭苏一带屯田;锡伯营官兵1 018名,在伊犁河南一带屯田;索伦营官兵1 018名,在霍尔果斯一带屯田。旗屯之初,每人种地8亩,政府供给籽种、牲畜、农具。自耕自食、不纳粮租。旗屯搞得最好的是锡伯营。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农历四月,从盛京抽调锡伯营官兵1 020人(家属3 275人)到伊犁驻防。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南渡伊犁河在察布査尔屯垦戍边。按“军政合一”的八旗牛录建制屯居(牛录: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努尔哈赤定300人为一牛录)。他们不领国家口粮,进行屯田生产,首先疏浚一条180里长的绰豁尔大渠,引水种地1万亩。很快实现军有粮、民有食,安居乐业。后来人口繁衍,原有的耕地就不够了。在锡伯族杰出的领袖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领导下,从1802年开始,经过六年的辛勤劳动,修建成深一丈,宽一丈二尺,长200多里的察布査尔大渠,可灌溉7. 8万亩地。锡伯营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驻防伊犁的诸兵营中,最为富裕,每年陈粮储库1千万斤之多。在乌孙山下,“阡陌相连,村落相望”,成为屯垦戍边的楷模。
  满营兵丁最初不屯田,弘历年间虽曾有兴办旗屯的打算,但一直未办,灌溉缺水是一个原因,害怕兴屯后裁减粮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随着伊犁八旗人口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廷正式宣布伊犁驻防八旗不得再议增加兵额之后,八旗生计,日益艰难。伊犁将军松筠提议八旗应“按锡伯营屯种例,分畀旗兵地亩,各使自耕”(《清史稿♦太宗二》),“永为世业,自耕自食,不纳粮租”(《新疆图志·赋税》)。嘉庆七年(1802年),松筠从满营中抽调360名闲散余丁屯田,效果良好。“乃于伊犁河北开渠,逶迤数十里。又于城西北导水泉,惠远、惠宁有水之地皆开渠”《清史稿·松筠传》)。到十四年(1809年),满营已屯田6. 4万亩。
  满洲旗营屯地,自嘉庆七年(1802年)兴办之后,分为两种。一种是“已分之田”,被分授各旗,每旗3 000亩,作为“自行管业”,由各协领、佐领派人进行耕种,每年所得之粮“由各旗分贍鳏寡孤独及贫乏各户,由将军衙门查核办理”。另一种“未分之田”,共4万亩。每年专派“协领职衔之佐领苏勒芳阿乌勒登布,督率八旗闲散,通力合作”进行耕种。“所得之粮总储一处,年终分给八旗,添补养赡鳏寡孤独及贫乏各户”(《钦定新疆识略•屯务》)。后因“未分之田”被视为公田,不愿精心耕作,收成较少。于是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将灌溉有保证的2万余亩(其余地亩灌溉无保证),“分为八份,添入八旗已分田亩项下,均令各旗自督闲散耕种,以专责成”。清廷为保证旗民的生计,严禁旗地租佃或买卖。但后来这一制度被破坏。据《伊江集载》一书记载:“惠远城、巴燕岱(惠宁城)两处所开旗地七万余亩,赏给八旗耕种。后因不谙耕作,(准)其招佃纳税,每年收小麦六千石,抵放兵丁赡养……又巴燕岱收地租银1 300余两”。
  自此,租佃关系正式确立,闲散余丁不再屯田,大量旗地租佃给农民。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