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乾隆帝弘历在新疆大兴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乾隆帝弘历在新疆大兴屯田
分类号: F329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清廷统一新疆后,边疆如何巩固?对准部如何统辖?都成为首要之事,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清政府对边疆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清初期,新疆屯田主要是为了“裕军需,省转输”,服务于军事行动,是作为保障军粮供应的一个临时性措施。表现在当清与准噶尔矛盾尖锐了,就进军征伐,就组织屯田;待关系一缓和,就撤军,逐渐裁撤屯田。
关键词: 乾隆 新疆 屯田

内容

清廷统一新疆后,边疆如何巩固?对准部如何统辖?都成为首要之事,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清政府对边疆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清初期,新疆屯田主要是为了“裕军需,省转输”,服务于军事行动,是作为保障军粮供应的一个临时性措施。表现在当清与准噶尔矛盾尖锐了,就进军征伐,就组织屯田;待关系一缓和,就撤军,逐渐裁撤屯田。
  这个时期,对准部是采取“叛则伐,服则舍”的方针。叛乱平定后,除在西路巴里坤,北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屯兵以监督外,在准部腹地伊犁只留少量军队。主要靠封准部首领为王、为汗、为台吉而统驭诸部。乾隆帝最初的想法是:“亦惟欲按其四部,分封四汗,众建而分其势,俾之各自为守。”同时,“每年自京遣派大臣一员,前往巡査该处情形”(《清高宗实录》)。但两路大军刚撤,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即不满清廷的分封,“必欲为四部总台吉,专制西域,起兵反叛,各部上层喇嘛、宰桑蜂起应之”。定北将军班第所率500人在伊犁全军覆没。1755年冬阿再叛,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1500名士卒,从伊犁苦战到乌鲁木齐的特纳格(阜康),伤亡惨重,几乎覆没。两次惨痛教训,使乾隆痛感:“准部诸酋,甫受封赏,归辄叛。”(《圣武记》)体会到这个办法不能安邦定边。于是,平定准部后,决定变间接统驭为直接统辖,对新疆实行军府制。建军府于伊犁,设将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节制南北两路驻防官兵,抚绥属部,监督外藩,为统治新疆之最高长官。此外,乌鲁木齐设都统,伊犁、塔城、喀什噶尔各设一参赞大臣;其他诸城,各设办事大臣、协办大臣或领队大臣,分管各地的军政事务。自都统、参赞以下皆节制于伊犁将军。各地的伯克、扎萨克、州县长官及驻防官兵,都必须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服从伊犁将军的管辖。同时在新疆驻屯大军,这一时期,全疆各地的军队经常保持在1. 9万人至2. 3万人之间。驻兵重点是天山北路,驻军多且为携眷永驻之驻防军》为了巩固边防,稳定新疆,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清史稿•食货志一》)的方针。于是大兴屯田,屯垦戍边。清政府多次命令统军将领:“无分进剿、屯田兵丁,随到即令开垦地亩”,“以省兵粮运费”(《清高宗实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随着平准战争的进展,每平定一处,随即屯田一处,巩固一处,从巴里坤起,逐步向乌鲁木齐,向伊犁发展。屯随兵兴,兵依屯饷,形成了一条屯垦区组成的边防带。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