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0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小结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清代初期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出于平定准噶尔战争的需要。康熙帝玄烨三次出塞亲征噶尔丹,深切感受到长途转饷的困难。如魏源所说:“军事莫重于转饷,而转饷莫难于塞外”(《圣武记》)。为此,玄烨采用汉唐屯田办法。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军进驻喀尔喀西部和西域(今新疆)东部后,清军与准噶尔的战局长期处于对峙局面,为了解决塞外军队的粮饷供应,玄烨命令两路大军屯田备边,由于资料所限,我们无法统计出屯田的总收获……
关键词: 清代 屯田 研究

内容

清代初期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出于平定准噶尔战争的需要。康熙帝玄烨三次出塞亲征噶尔丹,深切感受到长途转饷的困难。如魏源所说:“军事莫重于转饷,而转饷莫难于塞外”(《圣武记》)。为此,玄烨采用汉唐屯田办法。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军进驻喀尔喀西部和西域(今新疆)东部后,清军与准噶尔的战局长期处于对峙局面,为了解决塞外军队的粮饷供应,玄烨命令两路大军屯田备边,由于资料所限,我们无法统计出屯田的总收获粮食数,仅就《清实录》中不完全的记载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基本上解决了塞外驻军的粮食供应,“裕军需于绝域”。又大大节省了转输费用。这一时期屯田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屯田的设置,巩固和加强了清军前线的防守阵地,有效地制止了准噶尔部的内犯。准噶尔部在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执政时期,势力达到全盛。向西征服了哈萨克大、中帐,控制中亚塔什干、撒麻耳干等城;南越昆仑,入侵西藏,据拉萨,锐不可当。然而同一时期,准噶尔曾屡次进攻哈密和喀尔喀地区,双方虽互有胜负,但战事基本局限于清军的前线阵地附近,使准部无法前进,充分显示了军事防守和屯田生产相结合的战略方针的正确。
  其次,为乾隆后来平定准部叛乱,统一新疆,进行了准备。康熙朝在西路屯田,在西域开军府于巴里坤城;雍正朝北路屯田,在喀尔喀设军府于乌里雅苏台城(今外蒙古扎布汗省会扎布哈朗特),使之成为西部、北部的军事中心。乾隆帝弘历两次出兵伊犁,平定准部叛乱,统一新疆,都是以巴里坤和乌里雅苏台为进兵基地和供应基地的。魏源在讲到清朝经营新疆时说:“圣祖(玄烨)垦之,世宗(胤禛)耨之,高宗(弘历)获之圣武记》)。道出了康、雍、乾三代经营西域的相互关系。
  再次,屯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喀尔喀蒙古和哈密维吾尔族在康熙朝先后归附清廷,并参与平定噶尔丹叛乱。以后一直首当其冲,直接受到准噶尔兵锋的威胁。清廷在前防阵地长期设屯驻防,保护了新附诸部免受准噶尔欺凌,使他们与清朝的关系得到加强。巴里坤大营辖哈密、吐鲁番等地,乌里雅苏台大营辖阿尔泰山以东,并建筑了科布多城,使这些地区人民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进行生产,这是喀尔喀地区、哈密、吐鲁番乃至以后整个新疆长期统一于祖国的原因之一。屯田使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迅速传入西域,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清代统一新疆之后的大规模屯田,积累了经验。
  但是,从康熙到雍正时期,新疆的屯田规模不大。局限在巴里坤、吐鲁番、哈密和额尔齐斯河一带。且时屯时撤,发展是不快的。
  这和康熙玄烨对待策妄阿拉布坦的态度有关。
  玄烨对策妄阿拉布坦,开始是友好的。当康熙十年(1671年),噶尔丹杀僧格次子而自立为汗时,策妄阿拉布坦身感危殆,向清乞降,“圣祖卵而翼之,使协力擒仇”(《圣武记》),态度是友好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穷途末路中的噶尔丹“仰药死“)一说暴病而死)。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于清,且在清军征讨噶尔丹时,策妄阿拉布坦率劲旅伏阿尔泰山以策应,占领伊犁及额尔齐斯河一带,使噶尔丹回不了老巢。策妄阿拉布坦在平定准部叛乱中是有功的,给玄烨的印象是“外驯昵”。于是“划阿尔泰山以西到伊犁,俾捐游牧”。此时,清廷对策妄阿拉布坦是扶持的。以后复成西部大部落”。
  过了三年,策妄阿拉布坦欲征第巴(顾实汗及其子孙所委执掌西藏事务的官员),玄烨开始意识到策妄阿拉布坦“潜怀不靖”,引起警惕。遂大臣“因举汉赵充国所奏屯田事,敕所司留意”。这是因为要出兵解决万里之遥的策妄阿拉布坦,靠运粮不行,于是着眼于屯田。但只是说了一下,并未组织实施。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准部兵2 000侵哈密,这才引起了清廷重视。立即组织北路和西路屯田,并加强了第一线的兵力。就在这时,也未下决心“犁其庭”。所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清军胜利进军乌鲁木齐的情况下,策妄阿拉布坦看见形势不利,就找了“哲卜尊丹巴胡图克图代为请罪”。清廷就同意撤军了。说明玄烨并未决心用武力征服准部。基于这个态度,清廷对准部的方针是,服则舍,叛则伐”,“来勿纵,去勿追”(《圣武记》)的遏制方针。反映在军事行动上,当与准部矛盾尖锐时便进兵,缓和时便撤军,“旋罢旋调”;反映在屯田上是时屯时撤,规模不大,发展很慢。雍正时期,也基本是遵循了这一方针的。玄烨曾对胤祯密谕:“贼巢逖远,我师往则我劳,贼师来则贼困。惟有严兵诱致邀击为万全策”(《圣武记》)。
  所以当噶尔丹策零于雍正九年、十年两次东犯喀尔喀,遭惨败,元气大伤。十一年侵哈密,又受重创,不得已而向清求和。清军亦未乘胜追击,而是以准部“上年大创后,已远徙不敢深犯。我两路大军暴露已久,乃降旨罢兵”。北路筑城于鄂尔昆河,留戍兵屯田防秋,西路则戍哈密、巴里坤,仅备边防守而已。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