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屯垦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03
颗粒名称: 哈密屯垦区
分类号: F329
页数: 2
页码: 185-186
摘要: 哈密是汉唐屯田基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哈密伯克额贝都拉归附清朝,次年被清廷封为哈密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上谕:“哈密所属布鲁尔、图呼鲁克接壤之处……俱可耕种,应各令派人耕种,给予口粮、牛、种”(《清圣祖实录》)。随即命副都统苏尔德领军在哈密、巴里坤等地募兵屯田。这年十月“图呼鲁克、哈喇乌苏等处,所种之地,俱已收获”。康熙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等年,官种所收之谷,俱用官驼轮流运至营……
关键词: 哈密屯 垦区

内容

哈密是汉唐屯田基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哈密伯克额贝都拉归附清朝,次年被清廷封为哈密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上谕:“哈密所属布鲁尔、图呼鲁克接壤之处……俱可耕种,应各令派人耕种,给予口粮、牛、种”(《清圣祖实录》)。随即命副都统苏尔德领军在哈密、巴里坤等地募兵屯田。这年十月“图呼鲁克、哈喇乌苏等处,所种之地,俱已收获”。康熙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等年,官种所收之谷,俱用官驼轮流运至营中。康熙五十八年十月,图'呼鲁克所种青稞,原想雇运至营,但图呼鲁克处于旷野之地,难以觅雇夫骡车辆。考虑到兵丁急需,用官驼将3 100余石青稞运至营中(《清圣祖实录》)。雍正二年(1724年)哈密屯区收粮1 746石。雍正三年(1725年)清准议和,清军撤走吐鲁番和巴里坤的屯军。在哈密留军一千余人,屯田戍边,以观察准部动向,防止其侵犯。当年塔勒纳沁、图呼鲁克等处屯田收获青稞8 932石,雍正四年高达11353 石。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二次进驻新疆东部巴里坤,清军在哈密东200里的塔勒纳沁(今哈密沁城乡)开始屯田,当年收粮4 000石。雍正七年(1729年)“议垦哈密及塔勒纳沁地。八年,获麦、青稞6 400石”(《新疆识略.哈密屯务》)。
  雍正十二年(1734年)副将军张广泗奏明:“于哈密蔡把什湖地方,勘得荒地,由榆树沟水口开渠引灌,可垦荒五万亩,建议派军屯垦”(《新疆识略.哈密屯务》)。十三年(1735年)哈密屯军开始在蔡把什湖屯田。当年,宁远大将军査郎阿等奏:“留哈密兵二千,以屯田则不敷”,“应以留驻巴里坤兵二千,再增一千,悉驻哈密,合兵五千,则兵力不分巡防、屯牧,咸可办理”(《清世宗实录》)。五千屯军,分驻四处屯田,即哈密西的三堡、沙枣泉、哈密东的塔勒纳沁,各驻军一千屯田,哈密东南的蔡把什湖,驻军二千人,开垦荒地1万亩,熟地3 000亩,每年收获小麦、糜子、粟谷共8 000石。
  塔勒纳沁在哈密城东北200余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哈密额敏伯克命维吾尔农民在此耕种,称为回屯(清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维吾尔人为回民)。但规模很小,次年才收了 608石。哈密至巴里坤中隔天山库舍图岭,因清兵运粮,往来人马车辆增多,驻军便在沿途安设台站。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