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评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949
颗粒名称: 二、唐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评价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于唐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评价。
关键词: 唐代 屯垦 西域

内容

唐在西域屯田,始于630年,到791年吐蕃攻占西域时停止,历经161年,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中国历史上经营西域卓有成效的是汉、唐、清三朝。唐借鉴汉代的经验,经营西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是唐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及丝绸之路的直接管辖。随着唐对西域统一步伐的加快,把西域划分成三个军政管辖系统:一是伊、西、庭三州与河西、陇右,均归陇右道管辖;二是天山以南直至中亚,归设于龟兹的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三是天山以北及伊犁河流域归设于庭州的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唐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政机构,在丝路沿途设立驿站,为管理西域和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次是屯田与戍边紧密结合。唐在西域兴办的11个屯田区,其中,有7个是西域的战略要地。屯田不仅保障了军队的粮饷供应,而且与戍边紧密结合起来。
  唐代是我们祖国的兴盛时期之一,也是西域屯垦戍边的兴盛时期之一。两个之一充分说明:1. 屯垦戍边是安边定国之策。
  西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汉唐时期的边患,主要来自北方和西北的分裂势力。如能经营好西域,巩固边疆,即可解除边患,中原就安宁。自西汉设立都护府后,西域就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与内地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西域沦陷或丢失,就危及祖国内地,唇亡齿寒。中原战乱动荡,西域孤悬塞外,中央政府在此的统治,一般来说难于持久。可见汉武帝、唐太宗之所以重视经营西域,主要是从安边定国的高度着眼的。
  2. 屯垦戍边在维护祖国统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西域各地各族爱国首领和人民,为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分裂势力也不时发难,先有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挟持焉耆王龙突骑支和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的反叛活动,后有瑶池都督、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贺鲁等人的叛乱。斗争异常尖锐复杂,“安西四镇”的数次易手就是证明。西域土地辽阔,唐朝平时常驻西域兵力四五万人,战时兵力多达十几万,这么多人马的粮草供应,如果依靠从遥远的中原运来,其困难是难以设想的,主要靠西域进行屯田来解决。这就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十分重视在西域组织屯田的原因。除营田使组织管理屯田生产外,身为大都护的张孝嵩也亲自过问和领导这件事。如果军队少粮缺食,怎么能够顺利地进行平叛战争,制止分裂活动,巩固边防呢?更不要说像郭昕、曹令忠率领军民抗击吐蕃能坚持近30年了。从阅读史书可得出一个结论:从西汉起,历经东汉、魏、晋、隋、唐,凡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在西域进行屯垦戍边。
  3.在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兄弟民族将领和西域各族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起了特殊的作用。
  西域作为多民族繁衍生息、汇合交融之舞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之通道,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开发,并肩斗争,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正是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由此产生并不断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正是各民族人民生死与共,亲密团结的友谊,极大地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西域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动人心魄。如突厥族名将阿史那社尔在公元647年被任命为昆山道大总管,率大军“平龟兹、破五城、谕降小城七百余”,“南疆定、复四镇”,功勋卓著;铁勒族名将契苾何力、回纥将军婆闰等在唐统一西域的平叛战斗中,都立下了卓越功勋,起了特殊的作用。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河西被吐蕃占领,西域与中央政府联系隔绝的情况下,汉族将士依靠西域各族人民和爱国首领,共同抗击吐蕃入侵,坚持斗争近30年。这些少数民族爱国首领主要有:于阗王尉迟曜、疏勒王裴冷冷、龟兹王白怀、焉耆王龙如林等人。他们为保卫祖国边疆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楷模,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受到后人百代传颂,长思久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