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代西域的医事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清代西域的医事制度
分类号: R-091
页数: 6
页码: 429-434
摘要: 清代有着更完善的医事制度、更精细的医学分科、更完整的医学教育体制以及医事刑律。
关键词: 医事制度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清代有着更完善的医事制度、更精细的医学分科、更完整的医学教育体制以及医事刑律。
  清代沿袭明制。顺治初,因明代太医院之旧,继续设有院使、院判、御医、吏目、豫授吏目、医士、医生等职事,并制定祀先医之礼。
  康熙时,太医院员额迭经增减。雍正、乾隆年间,始渐形成定制,规定太医院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设院使一人(正五品),左院判、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御医十五人(正八品,后改七品),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医士四十人(九品冠带),医员三十人,医生二十六人。
  内府置有御药房,掌调制药剂进御,有东西二所,西药房由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分班轮值,称为宫直;东药房由御医、吏目、医士分班轮值,称为六值。顺治时,药房隶于太医院,又曾裁撤,康熙时复置,旋定药房不属太医院,另派太监管理。其先职名甚杂,经改定后,设兼管司官二人、内管理一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副内管理二人、库掌二人、委署库掌二人、笔帖式十二人。其医疗事务,由使、判、御医、吏目、医士等轮值如故。御药房如须在生药库取用药物时,例由太医院请礼部转咨户部査取。供事内官,如须习医,择取太医院官学识素著者为教习,居东药房以教内官(称为内教习)。清初曾仿前代制,在京师设施药厂,康熙中期曾一度扩充,至四十年停办。
  太医院每当文武会试,例以医士一人入闱供职,由院简送礼部委任。每当军前需医,由院遴选二人奏准送兵部,遣官护行。又经常以医士二人服务于刑部,诊疗狱囚疾病,由院简送,每六年更换—次。
  外省各府、州、县,置有医学,府设正科一人(从九品),州设典科一人,县设训科一人(均未入流)。例由各省有司选择谙于医理者咨部给劄充当,但有名无实32。
  清代医学分科较细,并曾数度变动,在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有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口齿、咽喉、眼、疮疡、正骨、针灸等十科;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减痘疹,合并口齿咽喉为一科,而成九科;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又减针灸,并正骨于疮疡而共为七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又合并伤寒、妇人于大方脉,改疮疡为外科,共为五科33。
  清代医事刑律大致与明代相同,凡医生开方配药有错误,处以笞杖之刑,庸医为人治病误药误针而致死者,“责令其他医生来辨认方药、穴道,如属无意致害者,以过失杀人论”34,罚其不许行医,如属故意用伪药治病诈取财物,以盗窃论,或因而致死,或因事故用药杀人,则处以死刑。新刑律二百九十六条规定:“凡未经官署许可的医生而业医者,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金。”35清代的医学教育仍以家传与师徒传授为主,官方则设教习所培养医学生,教习所分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专门教授“内监之习医学者”36,教师选自太医院中学识渊博者,于东药房教授内监医学;外教习的学生由医官保送,主要是医官子弟及普通平民,学习课程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及有关本专科的医书,至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以后,《医宗金鉴》也作为教科书,学制为三年,期满经考试合格者录取为医士。
  鸦片战争后,医学教育也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改变,太医院及地方医学的传统教育日趋衰退,而帝国主义开办的医院及西洋医学堂代之而兴起。在此种形势下,清朝政府也仿照西洋医学教育开办医学堂。最早是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北京同文馆所设科学系,其中有医学科学研究,清政府聘请英国人德贞为教授,这是中国学习西洋医学教育的开端,但数年后即中断,未培养出人才。公元1881年天津开设医学馆,第一届学生于公元1885年毕业;公元1883年李鸿章听从美国领事建议,接办医学馆,改其名为北洋医学堂,由李鸿章直接领导,经费由天津地方政府拨给,这是最初由政府创办的医学校,其师资力量则仰仗外国人;公元1914年改称中国海医学校,至公元1930年停办。公元1902年袁世凯操练新军,在天津设立北洋军医学堂,聘请日本人任教,1906年更名为陆军医学堂。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开办医学教育,是先从军医开始的。公元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前身),中医科为八科之一,公元1903年京师大学堂添设医学实业馆教授中西医学及外文,公元1905年称医学馆,该医学馆即现在北京医学院的前身。清末各省也相继设立医学堂,如湖广设立湖北医学堂,广东设陆军医学堂及海军医学堂等。民间也开始出现了自办的中医院校,如浙江乐清人陈虬,于公元1885年在浙江温州府瑞安县城东创办“利济医学堂”,招收学生开讲达十三年之久,并于公元1897年出版《利济学堂报》,供讲课及研究之需;学校的章程也很详细,所用课本,除《内经》、《伤寒论》外,多系自编,如《利济教经》、《卫生经》、《医历》、《蛰卢诊录》等。该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较有影响的如陈葆善等37。
  明末清初,新疆地方割据势力的主要代表,是准噶尔上层农奴主贵族。准噶尔,是我国蒙古族厄鲁特人的一支。17世纪初,满族建立后金政权(以后改称为清朝),厄鲁特开始与后金和清朝建立臣属关系。当时厄鲁特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公元1636年,作为“四卫拉特之首”的和硕特部首领图鲁拜琥(即顾实汗)向清政权“遣使通贡”®。公元1642年,图鲁拜琥又同西藏达赖喇嘛一起,向清政权“奉表贡”39。公元1646年,清政府向图鲁拜琥“赐甲胄弓矢”,“俾辖诸厄鲁特”40。公元1653年,清政府册封图鲁拜琥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汗”41,并赐金册、金印。厄鲁特其他各部也都先后同清政府建立了隶属关系。其中准噶尔部从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公元1634—1665年)时起,即向清政府称臣纳贡。以后到僧格(公元1665—1671年)和噶尔丹开始执政时,这种隶属关系一直未中断。但是,当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取得四部统治权之后,便大肆扩张地盘,占领了整个天山南北,并不断向青海、蒙古、甘肃、西藏进行侵扰。到噶尔丹执政时,竟然发展到对抗清中央政府政令、发动武装叛乱的地步。清朝自1667年康熙亲政之后,积极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事业,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神圣领土台湾之后,在公元1690年亲自率领军队平定噶尔丹叛乱,当年11月在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公元1696年春,康熙再次率大军出征,在昭莫多(今乌兰巴托附近),击溃噶尔丹,给叛军以重创。当年秋天,康熙第三次率军出击噶尔丹,次年噶尔丹在清军的紧逼下,穷途末路,服毒自杀,结束了其分裂祖国的罪恶可耻生涯。其后又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罗卜藏丹津等叛乱。康熙之后,雍正、乾隆继承这一未竟之业,继续与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进行了斗争,公元1755年2月,清军分两路进兵新疆,以达彻底平叛之目的。西路出巴里坤,北路出乌里雅苏台,两路清兵所向披糜,势如破竹,5月即直捣叛军巢穴伊犁,叛乱头目达瓦齐逃往格登山,准噶尔兵丁溃散。达瓦齐在逃路途中被乌什维吾尔族首领霍集斯活捉。其后厄鲁特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又发生叛乱,公元1756—1757年,清军再次进行平叛战争,阿睦尔撒纳失败,叛逃俄境,不久患天花死亡,至此准噶尔叛乱基本平定。其后南疆大、小和卓在公元1756年发动叛乱,公元1758—1759年,清军在南疆展开平叛战争,接连击败大、小和卓叛军,克复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清军乘胜追击,到达伊西洱库尔淖尔(即叶什勒池),彻底击溃叛军,大、小和卓带少数人马逃出国界,被巴达克山汗素尔坦沙捉获,“函首以献”。至此,天山南北的叛乱被彻底肃清,东起哈密,西至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以及帕米尔等广大新疆地区,重新获得政治上的统一,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故《清史稿♦地理二十三》卷七十六有如下记载:“新疆,顺治四年,哈密内属,吐鲁番亦入贡。乾隆二十三年,克库车、沙雅尔、阿克苏、乌什诸城。二十四年收和阒、喀什噶尔、叶尔羌诸城。二十七年设伊犁总统将军及都统、办事、领队诸大臣,分驻各城,并设阿奇木伯克理回务。光绪九年,建行省,置巡抚及布政使司,以分巡镇迪道兼理按察使衔。改甘肃迪化州及镇西、哈密、吐鲁番三厅来隶。迪化升府,建省治。又改阿克苏为温宿直隶州。喀喇沙尔、库车、英吉沙尔并为厅,置分巡阿克苏道辖之。喀什噶尔为疏勒,叶尔羌为莎车直隶州,英吉沙尔、玛喇巴什为厅,及和阗直隶州,置喀喇噶尔兵备道辖之。库尔喀喇乌苏为直隶厅,辖于镇迪道。又改伊犁为府,精和、塔尔巴哈台为厅,置分巡伊塔道辖之。二十四年,升喀喇沙尔为焉耆府。二十八年,改库车厅为直隶州,疏勒、莎车、温宿三直隶州并为府。又改玛喇巴什厅为巴楚州,隶莎车府。凡领府六,直隶厅八,直隶州二,厅一,州二,县二十一。宣统三年,编户四十五万三千四百七十七,口二百六万九千一百六十五。东界外蒙古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西界俄罗斯,南界西藏界阿尔泰山,东南界甘肃、青海,西南界帕米尔,东北界科布多,西北界俄罗斯,广七千四百里,袤三千七百里,东北距京师由南路八千六百八十九里,由北路八千五百七十六里。北极高三十四度至四十九度有奇,京师偏西二十—度至四十三度。”42清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18世纪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并在新疆建立行省、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与之相应的清代的医事制度、医学分科、医学教育制度也和其他省一样在新疆健全起来,府、州、县分别设有正科、典科、训科等医事官职,管理医学及医学教育,为新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使丝绸之路医学交流更加密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