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方药学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84
颗粒名称: 3.方药学的发展
分类号: R-091
页数: 4
页码: 420-423
摘要: 清代的本草学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影响下又有新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本草学著作。
关键词: 方药学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清代的本草学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影响下又有新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本草学著作。关于赵学敏及其著作,将在后面篇章介绍,现将其他本草专著简介如下。《植物名实图考》5,作者为吴其浚,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类农,河南固始人,生于公元1789年,卒于公元1874年。他于公元1817年获一甲一名进士,先后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尚书、侍郎、巡抚、总督等,到过山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云南、贵州等地,有“宦迹半天下”之称。吴氏在各地任职与游历时,对当地植物特别留意,进行观察、采集、记录和绘图,还经常向当地的草医和劳动群众请教,掌握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同时又先后参考了八百多种古代文献,于公元1848年编撰成《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收载植物一千七百一十四种,分为十二类,各种植物均绘附精图,择要记载品种、形态、性味、产地、用途等。此书是我国19世纪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著作,至今犹是研究我国植物种属及其固有名称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本草备要》作者汪昂6,字讱庵,安徽休宁人,生于公元1615年,卒于公元1700年。
  汪氏有感于《本草纲目》内容备而不要,故取材《本草纲目》,删繁就简,结合《神农本草经疏》进行编选,于公元1694年编成《本草备要》一书,载药四百七十八种,附图四百余幅,是近代本草著作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本草从新》作者吴仪洛7,鉴于《本草备要》颇受医家欢迎,但作者汪昂“本非歧黄家”,不临证,未免有承误之失,对《本草备要》重新修订,于公元1757年著成《本草从新》一书,共收药七百二十一种,颇有实用价值,刊行以来,流行甚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作者徐大椿8,字灵胎,江苏吴江人,生于公元1693年,卒于公元177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徐氏自幼聪明过人,喜研天文、历数、地理、水利、音律、书画、诗文以至兵法技击等,后因家中数弟多病而死,父亲又以悲惮得疾,促使他走上了研医之道,并成为当时有名的医学家。徐氏于公元1736年著成《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册,选录《本经》药物一百种,即上品十三种,中品七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在阐述药物时,从药物的气味、颜色、形质、药性、产地、采集等来说明其功能作用,颇有实用价值。《得配本草》为严西亭、施澹宁、洪辑庵合著的本草书9,全书共十卷,附奇经药考一篇,选《本草纲目》中药物六百四十七种,分二十五部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用,特别侧重阐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对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如得、配、佐、和,作了详细叙述,本书与临床结合密切,颇具实用价值,受到后世医家好评,并得到广泛流传。
  清代的方剂学有集约趋向,更为实用,对每首方剂配伍及理、法、方、药的研究,论述更具精详的特点。在方剂学著作中较闻名的有以下几部:《古今名医方论》,作者罗美10,成书于公元1675年,本书与《古今名医汇粹》为姊妹篇,书中共选辑清以前常用方剂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详述其药性、君臣佐使配伍法度和方剂命名之义,复论方剂适应症及寒热虚实之异,更引诸方而比类之,其特点是论一病而不拘于一病,明一方又可得众方之用,示人以活法,故后人认为本书较之吴昆《医方考》更胜一筹;《医方集鲜》,作者汪昂11,成书于公元1682年,汪氏从前人经验中搜罗正方与附方各三百余首,均为常用方剂,然后按补养、涌吐、发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经产等,分类归纳为二十一门,每门均有概述,然后每方再说明主治、组成、方义解释及附方加减等,作者自己意见则以“昂按”注明,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本书博览约取,裁议精当,翻阅方便,是一部切合实用的方书,流传极广;《成方切用》,作者吴仪洛12,成书于公元1761年,吴氏综合《医方考》和《医方集解》二书内容,本着“方有宜古不宜今者”和“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原则进行删改、补充,收集古今成方一千多首,编成“切于时用之方”,取名曰《成方切用》,全书共一十三卷,除卷首为方剂总义与内经方外,以下每卷又分上、下,选方大多切合实用,注释也较详明,既示之规范,又无拘执,为临床及习医者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串雅》内外编,作者为赵学敏、赵柏云13,此书成于公元1759年,赵氏长期在民间行医,发现在走方医中蕴藏着丰富的医药知识,决心搜集、整理他们的医术、方药、经验,编辑成书,让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小道”的民间医疗经验登上大雅之堂,故定书名曰《串雅》,本书分内编和外编,各四卷,书中记载了内、外、妇、儿科以及牙病、眼病、虫病等多种疾病的廉、验、便的防治方法,集录了除蚤、杀虱、驱蝇、禁蚊、除臭虫等驱除害虫的方法,有利于消灭传染源和传染媒介,如用五倍子研末敷脐医治盗汗病,用棟树枝将酒糊涂之,悬挂空处,以辟蚊绳等,赵氏认为走方医“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药物不取贵,下咽即能去病”,“山林僻邑仓卒即有”,是其特点。清代方药学的辉煌成果,为清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其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