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温病学蓬勃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83
颗粒名称: 2.温病学蓬勃发展
分类号: R-091
页数: 2
页码: 419-420
摘要: 清代温病猖獗,据不完全统计,自顺治元年至同治十一年间,疫疠流行达七十四次,如伤寒、霍乱、痢疾、疟疾、天花、麻疹、白喉、鼠疫等,特别是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河网密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而且流动性大,所以温病流行尤其频繁,如何治疗和控制温疫的流行,就成为医学家们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温病学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清代温病猖獗,据不完全统计,自顺治元年至同治十一年间,疫疠流行达七十四次,如伤寒、霍乱、痢疾、疟疾、天花、麻疹、白喉、鼠疫等,特别是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河网密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而且流动性大,所以温病流行尤其频繁,如何治疗和控制温疫的流行,就成为医学家们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明代瘍疫学已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到了清代,温病学说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分支——温热学。代表医家是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叶桂在《温热论》2中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奠定了温病学说理论基础。薛雪的《湿热条辨》和吴瑭的《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叶桂的学说,使之达到了更为完整与系统化的程度。因此可以说“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的产生,标志着温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至此,温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了成熟阶段。其后,有关温病的著作大量涌现,其中有不少发挥和创见,特别是19世纪中叶王士雄的《温热经纬》④,摘录了《内经》、《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记载为经,以叶桂《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薛雪的《湿热条辨》,余霖、陈平白等有关温病的论述为纬,并附以自己的见解,将温病按新感和伏气两大类进行论述,既是一部温病学论述的汇编,又是温病诊治的极好参考书,因此得到广泛流传,为温病学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温病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贡献在于:温病学说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对热性病(包括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治法上的创新,显示了它与经典的《伤寒论》从理论到辨证用药上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一门独立于伤寒之外的治疗热性病的新学科——温病学,大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理论宝库;在与温病斗争的大量医疗实践中,造就了一大批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革新创造精神的杰出医学家——温病学家,如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等,为中国医学史增添了新的篇章;温病学说和温病学家的产生为治疗热性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温病流行中为保障当时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贡献;温病学说为其他各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法则,如以高秉钧为代表的外科“心得派”,以善于应用治温病的方法治疗“疔疮走黄”而著称。后世治疗内科疾病形成的时方派,就是以应用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治法方药为特征,药路宽,治法多,不同于应用仲景方的经方派,为丰富祖国医学的治疗学作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桂
相关人物
薛雪
相关人物
吴瑭
相关人物
王士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