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与东南亚、非洲诸国的医药学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77
颗粒名称: 4.中国与东南亚、非洲诸国的医药学交流
分类号: R-091
页数: 4
页码: 398-401
摘要: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阿拉伯各国早就建立了贸易和学术交流关系,其中包括医药学交流。明代,这种交流日益活跃起来,特别是药材贸易交流尤为频繁,数量逐渐增大。15世纪初,随着郑和下西洋,大批船队远航,海上的丝绸之路更趋发达。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的贸易、科学技术、医药学交流,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医药学交流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阿拉伯各国早就建立了贸易和学术交流关系,其中包括医药学交流。明代,这种交流日益活跃起来,特别是药材贸易交流尤为频繁,数量逐渐增大。15世纪初,随着郑和下西洋,大批船队远航,海上的丝绸之路更趋发达。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的贸易、科学技术、医药学交流,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公元1514年,葡萄牙人的第一只商船来到中国之后,葡萄牙人的商船先后到达澳门、常州、宁波等地,他们采购运往欧洲的中国药材中有樟脑、桂皮、大黄、土茯苓、高良姜、拔契等等。与此同时,中国从东南亚和欧洲也进口大量香料药物。如公元1373年一次获走私苏木七万斤,公元1382年一次入贡胡椒七万五千斤,公元1390年一次入贡苏木、胡椒、降香更多达十七万斤。西方传教士也接踵而来,在传教士当中,也有通晓医药学者,他们与中国学者共同研讨医学问题,促进了医学学术之交流。
  郑和101,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县人,生于公元1371年,卒于公元1435年。明太祖统一云南后,郑和被阉入宫。
  “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宫太监。
  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特地派遣郑和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经过中国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对占城,真腊,暹罗,满剌加、彭亨,苏门答腊、旧港、爪哇,榜葛剌,古里、柯枝、琐里、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忽鲁谟斯,祖法儿、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郑和第一次航行,有船只六十二艘,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二万七千多人。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
  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纻丝、金银等各类商品,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的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郑和每到一国,就把中国出产的礼物赠送给国王,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与各国商民交换货物,进行和平贸易。如在印度古里遵守当地贸易习惯,议价时在众人面前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102。”又如到祖法儿时王即遣头目遍谕国人,皆以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易纻丝、磁器等物此外,郑和到斯里兰卡时,还曾以大量金银供器、彩妆等物向岛上大寺中施舍,并立碑留念。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盛情接待。例如,郑和到占城时,国王亲自出迎,欢迎的人们“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壳筒”103,十分隆重。就这样,郑和七次下西洋给亚非各国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有些国家一直保存着纪念郑和航海的文物与古迹。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三宝洞、三宝公庙等;在秦国也有三宝寺;在非洲索马里等国,还把当地发掘出土的明代瓷器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直到今天,他们还没有忘记五百多年前中国的友好使者郑和。
  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人民对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他是世界航海家中的先导者。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哥•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郑和在远涉重洋的航海中,随行官兵三万余人,必然有医师随船队服务,这些医生也一定会在与他国人们之交流中,促进医药学的交流。随郑和下西洋的医官医士计有一百八十员,其中绝大部分人员,史书未予记载,仅载陈以诚和陈常二人事迹,现摘录如下。
  陈以诚,号处梦,今浙江嘉善县境人,善诗画,尤精医学。于永乐间(1403—1424年),应选入太医院,随从郑和,往西洋诸国。后升为太医院院判。临终时有诗:“九重每进千金剂,四海曾乘万斛船。”104他这里所讲的九重可能是一语两意,既指天,也指官,说明他的医术不仅曾为“西洋”诸国和远航的中国官兵服务,也为皇室贵族服务,从而不难看出中外医药交流的痕迹。
  陈常,字用恒,上海人,学医于外祖父家,有医名。公元1418年遣使下西洋,陈常以医从往,凡三次往返,由于他的医疗工作勤奋认真负责,颇受器重。《松江府志》记载陈常的话:“自占城(今越南南部)至忽鲁谟斯,凡三十国,平生足履人所不到,目见人所不知,未尝自多。”106同样,我们虽未得到直接材料,但我国船医在这二十八年的七次往返航行中,在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上不会没有贡献的。
  郑和七下“西洋”,曾带去了中国的大黄、茯苓、生姜、肉桂等药材,也带回了亚非各国特有的珍贵药材。这一时期,各国前来进贡的药物数量既可观,品种也繁多,主要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如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爪哇、淡目、三佛齐、勃尼国、婆罗国、亚鲁国、葛朗国、锡兰、苏禄、古里、剌加、榜葛剌国及览邦等国。进贡的药物主要有硫磺、降香、沉香、木香、丁香、檀香、苏木、胡椒、犀角、黄腊、肉豆蔻、白豆蔻、乳香、没药、龙脑、片脑、米脑、糠脑、脑油、脑柴、安息香、阿魏、藤黄、蔷薇水、乌泥爹、荜拨、大枫子、奇南香、金银香、土降香、血竭、芦荟、番木鳖子、荜澄茄、闷虫药、番油子、梅花、苏合油、扼子花、龙涎、粗黄等四十多种。这些药物的输入,大大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顾〓的《海槎余录》中都详细记载了海外药物情况。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75早记载:“巩珍,明,应天人。永乐间遣郑和使西洋,宣宗嗣位,复命和及王景宏等遍谕诸番,时,珍从事总制之幕,往还三年,历国二十,记其风土人情,成《西洋番国志》”107。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790页记载:“顾〓,明,吴县人,字江堂,官至南安知府。有《海槎余录》。”108巩珍、顾献的著作,是明代唯一介绍海外东南亚、非洲诸国药物学的专集,给我们留下了研究明代中国与亚非诸国医药学交流的珍贵历史资料。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以诚
相关人物
陈常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