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日医药学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75
颗粒名称: 2.中日医药学交流
分类号: R-091
页数: 6
页码: 393-398
摘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千年来两国人民有着长期友好的历史。明朝建立以后,曾经几次遣使通好,日本也派遣使臣来华。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日益密切。明初,中日两国的经济联系有了发展。
关键词: 中日医药学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千年来两国人民有着长期友好的历史。明朝建立以后,曾经几次遣使通好,日本也派遣使臣来华。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日益密切。明初,中日两国的经济联系有了发展。在足利幕府时期,日本使臣从宁波至北京,他们沿途在杭州、南京、扬州、济宁等处进行贸易。日本向中国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铜、硫磺、苏木、刀、剑、漆器等。中国大批商船也开往日本的贸易港长崎,向日本输出铜钱、书籍、名画、丝绸、金银、工具等。
  在中日两国贸易中,除了两国政府之间的贸易外,民间贸易是中日贸易的主流。还有许多中国人侨居日本,在博多、平户岛等地,相继出现了华人聚居的“唐人街”。明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比以往更加密切。日本使臣来华,购买中国各种书籍,如百川学海、佛经等。日本文化界人士也相继来华访问,其中有著名的画家雪舟(姓小田,名等扬)和五山文学晚期的代表人物策彦(名周良,号谦斋)等。雪舟于公元1467年(成化三年)来到中国,虚心向画家李在学画,并精心研究宋元以来水墨画家的多种技巧。他回国后,在中国水墨山水画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独特笔墨方法,创立了云谷画派,为日本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策彦在嘉靖年间两次作为日本使者来华,先到宁波,后往北京访问。
  他留下的用汉字书写的两次访华日记《次渡集》和《再渡集》,是研究当时中日友好往来的宝贵资料。那时,为了适应日本雕版印刷的需要,有一批善于雕版的中国工匠东渡日本,著名的工匠有俞良甫、陈孟荣等,他们对中日两国之间印刷技术的交流和书籍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在泉州发现的日本大铜镜也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物证。
  中日医学交流继唐宋最为繁盛之后,到明代仍然十分密切,特别是学术和学术思想交往更加深入频繁。明初,日本来中国学习考察中医学的学者与唐宋时期的特点仍较一致,医学交往仍多带有宗教色彩。例如公元1370年,日本人竹田昌庆来到中国,拜道士金翁为师,学习中医学与针灸技术,成绩优异。他在中国期间,曾以其高超的医疗技术,治愈了明太祖皇后的难产病。当时明皇后难产瀕危,请他诊治,服药不满一剂,就生下了太子。因此,竹田昌庆被明太祖封为“安国公”,在当时名重一时。竹田昌庆在中国逗留了八年,其老师金翁深爱其才华出众,遂将其女儿嫁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竹田昌庆在公元1378年回国,带去了一批中医典籍和针灸明堂图等。这种交往在中日间是重要的。但似乎还只是比较不成熟的医学交往,在学术上的研探也很不深刻。明代中叶,中日医学交流向成熟方向发展。日僧月湖于公元1452年来中国,随明代医学家虞抟学习,并以医为业,著有《全九集》(公元1453年)、《济阴方》(公元1455年)等著作。公元1487年日本田代三喜来华学习中医药学,尤其崇尚李杲、朱丹溪学说,公元1498年回日后,大力倡导李、朱学说,著有《捷术大成印可集》、《福药势剪》、《直指篇》、《医案口诀》等书。李杲、朱丹溪学说在日本医学界能得到广为流传,田代三喜是重要的传播者,并且以他为首后来逐渐形成了—个学派。
  公元1492— 1500年,日本坂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与张仲景学说。回日本时,他带去了《伤寒杂病论》等。坂净运回日本后,先后撰写《新椅方》、《续添鸿宝要钞》等书,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张仲景学说。
  公元1539—1547年,吉田宗桂两次来华,第二次在华期间,曾治愈过明世宗的疾病,回日本时,明世宗赠以颜辉扁鹊图、《圣济总录》等。吉田宗桂对本草学尤为精通,故有“日本日华子”之称。
  公元1531年,曲直濑道三到田代三喜门下,学习十余年后,在京师创设“启迪院”传授医学,特别推崇朱丹溪学说。此外,他也很注意虞抟、王纶的著述以及《绍兴本草》。公元1571年,曲直濑道三编著《启迪集》,对李、朱学说作了发挥,成为日本医学“后世派”的骨干。曲直濑道三的养子曲直濑玄溯,继承养父的医学主张,也推崇李、朱学说,并尊奉中国宋以前的医学。
  曲直濑道三的女婿与门人等,虽崇尚李、朱学说,但别成一家,其中影响较大者为古林见宜,著《纲目撮要》等书,对外科的诊治,曾从《肘后方》、《集验方》与《千金方》等书中引录了不少内容。古林见宜还同堀正意创办“嵯峨学舍”,对门生讲授医学,对李梴的《医学入门》特别称誉,以致后来《医学入门》在日本流行颇广。
  不久,在日本医界出现了与“后世派”相对立的“古方派”,其先驱者为永田德本(公元1508—1624年),他在受到坂净运推崇张仲景学说的影响后,也崇尚仲景学说,反对曲直濑道三所推崇的李、朱学说。
  其后,名古屋玄医(公元1627—1696年)、吉益东洞(公元1702—1773年)等也尊奉“古方派”的主张。
  《本草纲目》出版十余年后,就流传到了日本。公元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日本庆长十一年),中国学者林道春(又名林罗山、林信胜,公元1583—1657年)将一部明版《本草纲目》献给江户幕府创建者德川家康(公元1542—1616年),德川家康将其珍藏于家中。据《罗山先生行记》载,林罗山曾给德川家康讲述《论语三略》,“更与医官研讨医药之事”96。因此,其中很可能也讲述讨论了《本草纲目》内容。
  《本草纲目》流传到日本后,迅即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公元1608年,曲直濑玄溯(公元1519—1631年)在其《药性能毒》一书之跋中写道:“近《本草纲目》来朝,予阅之,摭至要之语,复加以增添药品。”97正表明他参考引用了《本草纲目》之内容。
  公元1612年,林罗山写成的《多识篇》五卷,是摘录《本草纲目》部分内容并加以训点编成。据公元1630年出版的《罗山先生文集》记载,林罗山曾写道:“壬子之岁(公元1612年),(予)跋写《本草纲目》,而付国训鸟兽草木之名,不在兹乎目以命名”98。《多识篇》之编成,为日本学者阅读《本草纲目》提供了方便。其后,公元1631年京都又出版了林道春谚解的《新刊多识篇》五卷,书中所载各药物除中药原名外,还附以日文名称,因此该书又称《古今和名本草》,成为日本早期研究《本草纲目》之专著。
  17世纪初期以后,《本草纲目》的众多版本陆续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宽永十四年(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京都刊行了《本草纲目》的最早日本翻刻,除了翻刻汉文原文,还对原文进行校订和标点,并在汉文旁用日文片假名填注、标音及训点99。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多种《本草纲目》的“和刻本”。
  明代中国医学家到日本行医讲学者也多有其人,这里仅举一人为例。明末陈元赟(公元1587—1671年),名跑,浙江余杭人,是一位博学卓识之士,长于诗文,旁及书法、绘画、制陶、建筑等,对医药、针灸、气功、导引、食疗、饮食营养、烹调、点心、饮茶等也很有研究。公元1619年他东渡日本,在日本居留和传播中国文化和医药学五十二年,公元1671年在日本长崎逝世。陈氏居留日本半个多世纪,与日本学者交游甚密,特别是医学界的朋友很多,他们之间经常进行医药学研讨。例如野间三竹,他是日本李、朱学派创始人田代三喜的四传弟子,寿昌院著名儒医,著有《席上谈》,陈元赟为该书写序。其次如泷川恕水,他是三竹的弟子,也与陈氏颇多学术交往。又如板坂卜斋,好藏书,曾手抄明代高武撰《针灸聚英》一书,请陈氏为他写了跋。还有黑川道祐、儿岛意春、深田正室等等,都与陈有着密切的讨论医学学术的关系,有的还成为结拜兄弟。明代被灭亡后,有些中国医学家不满清朝统治,便逃往日本。如陈明德、戴曼公、张寿山等五六人,他们与陈元赟多为同乡,或在日本相识为友,同在日本行医治病。因此,往来关系甚密。他们共同为日本医疗事业和中日医学交流,做出了贡献。此外,赴日行医、讲学的还有江右人许仪明,曾定居萨摩为医;杭州人陈明德,在日本崎岙行医,其医术高超,著有《医录》行世;杭州人戴曼公,万历时曾随名医龚廷贤学医,明乱后隐居,后赴日本,定居崎岙,以治痘禁方书授日人池田嵩山,遂名著于世;明末张若水赴日本时,也带去了一大批中医药书籍。
  总之,明代中日两国在医药学方面交流颇为频繁,中国的医药学家大批赴日本讲学行医,有的定居日本。随着大批中国医学家赴日,中医药书籍也大量传到日本,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流传日本,并出现其“和刻本”,在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日本医生大批来中国学习考察,有的造诣很深,医术高超,治愈了明王朝一些统治者的疾患,影响很大。日本医药学家受中国金元四大家的影响,也形成了各种医学流派,进行学术争鸣,活跃了学术空气,推动了医药学发展。在中日医药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使明代中日医药学交流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3. 中越医药学交流中国和越南历史交往很悠久,至明代,中越两国间友好往来更加密切,尤其在医药学交流方面更为频繁。越南的医药学家很重视学习中医,中国的《医学入门》、《景岳全书》等医书相继传入越南,而越南的名医黎有卓在参阅《内经》等中医古籍的基础上,撰著了《海上医学心领》一书,对中越两国医药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此外,越南的犀角、奇南香、金银香、土降香、檀香、龙脑、苏木等药也不断输入中国。
  另外,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诏访求安南山林隐逸,明经博学,医药方脉诸人,悉以礼敦致”。可见当时明王朝政府曾经敦聘越南名医来中国行医。又据《明史•外国二》卷三二一记载: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安南曾“以土物易书籍、药材”100。可见当时中国和越南在医药学方面的交流是很普遍的。
  中国和越南在医药学方面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中国医药学和越南医药学的发展,为中越两国人民的医药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元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