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61
颗粒名称: 结语
分类号: R-091
页数: 7
页码: 332-338
摘要: 元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中华民族密切融合的时期。元代初中期,由于蒙古封建贵族统治者采用“汉法”,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制定了笼络各族封建地主、领主政策,巩固了其封建统治,从而使社会政治安定。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恢复和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商业,陆海交通发达,从而使元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空前扩拓、经济特别繁荣富庶的强国。
关键词: 元代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元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中华民族密切融合的时期。元代初中期,由于蒙古封建贵族统治者采用“汉法”,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制定了笼络各族封建地主、领主政策,巩固了其封建统治,从而使社会政治安定。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恢复和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商业,陆海交通发达,从而使元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空前扩拓、经济特别繁荣富庶的强国。
  元代医药学有三大特点:其一,中西方医学开始交流。欧洲人约翰来到元代大都行医,把西洋医学开始介绍到中国。阿拉伯医学也传入中国,在大都和上都呈现出中医学和阿拉伯医学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盛况。其二,各少数民族医药学得到空前大发展,尤其是与西域有关的回鹘族医学、吐蕃族医学、蒙古族医学、回回医学、党项族医学都有所进步,并且相互密切交流。其三,是在医学界产生了不同的医学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学术风气,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之间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吐蕃族医学中南方学派和北方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正是这种生动活泼的学术争鸣风气的具体体现。此外,元代名医辈出,医著如林,尤其是在骨伤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元代,西域也同中原一样建立有完整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体制。这些医事机构从事培养医生、编审医书、辨验药物、进行医疗保健工作。为西域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代,西域的民族医药有所发展,尤其是回鹘族医学得到了明显发展。其中德国吐鲁番考古队发现的回鹘文医学文献,记载了四百多种疾病、五十九首医方、近百种药物,是这一时期回鹘族医学空前发展的有力证据。医学家安藏把《内经》、《本草》等中医经典著作翻译成回鹘文,对西域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具有深远影响。回回医学在元代也空前发展,在组织机构方面设置有“广惠司”、“回回药物院”专管回回医药,在学术成果方面撰写有《回回药方》三十六卷流行,形成了回回医学与中医学并存的局面,这都有力地说明阿拉伯回回医学在元代发展的盛况。其他如蒙古族医学、党项族医学和吐蕃族医学也都有了重大发展。
  元代西域医药学交流也相当密切,在基础理论、药物学、营养学、方剂学、骨伤科、针灸学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其中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忽公泰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则具体体现了元代丝绸之路的医药学交流。
  元代,通过丝绸之路,西域和中原的医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医疗活动交流。维吾尔族军医月举连赤海牙、聂只儿、答里麻等在中原进行了大量的医疗活动,给中原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原的医学家丘处机、窦默等也到西域进行医疗活动。西域和中原医学家们的辛勤工作,促进了丝绸之路医疗活动的频繁交流。
  元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医药学交流日趋活跃。中国的医药学知识流传到阿拉伯、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促进了这些国家医药学的发展。同时,海外诸国的药物也不断地输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阿拉伯名医爱薛在中国主持广惠司、回回药物院工作;朝鲜尚药侍医薛景成多次来中国,为元王朝封建统治者治愈疾病;欧洲人约翰在元大都开业行医,把西洋医学介绍到中国等,这些海外诸国医学家的医疗活动,促进了中外医药学交流。中外医家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既促进了海外诸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又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为中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贡献。

附注

①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0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②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36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③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1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④⑤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2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⑥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37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⑦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2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⑧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31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⑨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44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⑩ 博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91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⑪11.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52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⑫12.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55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⑬13.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57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⑭14.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62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⑮15.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68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⑯16.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9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17.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25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⑬18.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74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⑲19.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3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20.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47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1.22.23.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4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24.25.26.27.28.29.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4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30.31.32.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49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33.〔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选举制》,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 ⑭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4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3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36.〔明〕宋濂等:《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 37.〔民国〕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368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重印本。 38.〔民国〕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56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重印本。 39.〔民国〕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18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重印本。 40.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08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1.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06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42.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07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3.44.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4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5.46.〔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 @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5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8.49.50.高晓山:《回回药方考略》,载《中华医史杂志》,1987年第2期,第65页。 51.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6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52.53.54.55.56.57.高晓业:《回回药方考略》,载《中华医史杂志》,1987年第2期第65页。 58.59.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7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60.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7页,引《新元史》卷二十六《布智儿传》,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61.〔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九,《李庭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 62.〔明〕宋濂等:《元史》卷五十六,《谢仲温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 63.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32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64.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8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65.66.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9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67.68.69.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76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⑳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08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71.72.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09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73.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213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⑭74.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233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75.76.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第174页,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77.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第175页,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78.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89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⑲79.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47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80.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3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81.戴应新:《从中医药学看新疆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载《新疆历史论文集》第234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 82.〔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四十四,《答里麻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 83.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第177页,陶宗仪《辍耕录》卷九《奇疾》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84.戴应新:《从中医药学看新疆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载《新疆历史论文集》第23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 85.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第176页,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86.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2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87.〔明〕宋濂等:《元史》,卷七十九,《释老志》,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 88.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232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89.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225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90.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97.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97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2.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94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3.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2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94.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2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95.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296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6.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169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