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宋代中原与西域医药学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宋代中原与西域医药学交流
分类号: R-091
页数: 14
页码: 258-271
摘要: 两宋时期,宋王朝虽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西域的回鹘族人民与中原的汉族人民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经济贸易、科学文化、医药卫生交流从未中断,而且贸易规模比历代更加扩大,以乳香的贸易为例,一次运往中原的乳香竟达三万一千多斤,数额之大,真可谓前所未闻。
关键词: 宋代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两宋时期,宋王朝虽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西域的回鹘族人民与中原的汉族人民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经济贸易、科学文化、医药卫生交流从未中断,而且贸易规模比历代更加扩大,以乳香的贸易为例,一次运往中原的乳香竟达三万一千多斤,数额之大,真可谓前所未闻。
  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公元11世纪初,当西夏奴隶主的割据政权占据河西走廊,切断了西域回鹘族人民与宋王朝的联系时,遭到高昌、于阗和甘州回鹘族人民的强烈反对。据《宋会要辑稿•番夷四》卷七十七记载西域的回鹘族人民甚至以军事手段来排除阻碍,并在公元1012—1016年一度取得对西夏斗争的胜利。就是在河西通道被截断以后,西域的回鹘族人民仍然克服艰难险阻,取道青海,来到中原,保持着和宋王朝的正常交往和商业贸易。
  据《宋会要稿•番夷四♦龟兹》记载:北宋乾德三年四月(公元965年)、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十二月,龟兹国两次与宋王朝进行硇砂药物贸易,具体贸易数额不详38;据《宋会要稿•番夷四》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三月,西域回鹘族商人与宋王朝进行药物贸易,其中硇砂二百四十九斤、乳香三百七十一斤39;据上文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十二月,西域回鹘族商人又贩卖香药,但由于文献缺残,具体药名和数量不清40;据上文记载: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四月,西域回鹘族商人又与宋王朝进行药物贸易,药品有乳香、硇砂等,但具体数量不详41;据《宋史•回鹘传》卷四九〇记载: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四月,西域回鹘族商人与宋王朝进行乳香药物贸易,数量不详42;据《宋史•于阗传》卷四九〇记载: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十二月,西域于阗地区回鹘族商人与宋王朝进行药物贸易,药品主要有乳香、砲砂等,具体数量不详43;据《宋史•回鹘传》卷四九〇记载: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八月,西域回鹘族商人又与宋王朝进行乳香、硇砂等药物贸易,数量不详44;据《宋会要稿、番夷七》记载: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二月,西域回鹘族商人与宋王朝进行乳香药物贸易,数额不详®;据上文记载: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二年,西域回鹘族商人与宋王朝进行的药物贸易中,药物品种有乳香、木香、硇砂、瑭珀,数量不详据上文记载: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西域回鹘族商人又与宋王朝进行乳香、木香、腽肭脐等药物贸易,数额不详47;据上文记载: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西域地区回鹘族商人又运来乳香、安息香、硇砂等药物进行贸易,数量不清据上文记载: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西域回鹘族商人与宋王朝进行药物贸易,药物品种有乳香、木香、安息香、鸡舌香、胡黄连等,具体数量不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卷三十八记载: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十月二十七日,于阗国进奉使罗阿斯、难撒温等从西域一次运来乳香三万一千余斤,与宋王朝进行药物贸易,价值四万四千余贯50。于阗国的这次药物贸易,数量多,规模大,堪称西域与宋王朝药物贸易之最。上述史料说明,宋代西域的各族人民和中原的汉族人民在药物贸易交流方面是十分频繁的。
  在两宋时期',西域各地方政权,也不断派遣使者与宋王朝进行政治、经济、医药交流。据《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九•外国六》卷四百九十记载:“于阗国,在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十二月,遣使罗面于多,副使金三,监使皮多,都监赵多来朝,贡玉鞍辔、白玉带、胡锦、独峰〓驼、乳香、硇砂。熙宁元年(公元1067年)以来,远不踰一二岁,近则岁再止,所贡珠玉、珊瑚、翡翠、象牙、木香、琥珀、花蕊布、硇砂、龙盐、西锦、玉鞍辔马、腽肭脐、金星石、水银、安息香、鸡舌香。……其地产乳香,来辄群负,私与商贾牟利。”51高昌国,雍熙元年四月,王延德等还,叙其行程来献(王延德曾被宋王朝派遣出使西域诸国,返回宋朝后,上书汇报西域之行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关高昌国情况)云……伊州,地有野蚕,生苦参上,可为锦帛。……又生胡桐树,经雨则生胡桐律。……北廷北山中出脑砂,山中尝有烟气涌起,无云雾,至夕,先燄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采者著木底鞵取之,皮者即焦,下有穴生青泥,出穴外即变为砂石,取以治皮。“回鹘,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遣使贡玉百团,琥珀四十斤,氂牛尾、貂鼠等。三年(公元965年)遣使赵觉哲等四十七人,以团玉、瑭珀、红白〓牛尾为贡。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甘、沙州回鹘可汗夜落纥密礼遇遣使裴溢纳等四人,以〓驼、名马、琥珀、珊瑚来献。”53“龟兹,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6年),龟兹国王可汗遣使李延福、副使安福、监使翟进等,来进香药、花蕊布、名马、独峰驼、大尾羊、玉鞍勒、琥珀、䃋石等。……六年(公元1019年)龟兹进奉使李延庆等三十六人,对于长春殿,献名马、弓箭、玉鞍勒、团玉、香药等。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四月,可汗王、公主及宰相撒温讹进马、乳香等。”54由此可见,在宋代西域诸地方政权和宋王朝之间的联络并未因西夏奴隶主割据政权占据河西走廊而中断,恰恰相反,这种联络却是在频繁地进行着,其中医药交流在这种联络关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两宋时期,西域的地产药物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原,对祖国医药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宋代著名的官修药典和本草著作中都收载了许多西域的地产药物,如《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中药学专著中,都有西域药物的记载。
  《开宝本草》55是宋代最早由政府主持校定的本草著作。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诏令尚药奉御刘翰,御医马志,翰林医官张素、翟煦、吴复珪、王光祐、陈昭遇等九人,以《新修本草》和《蜀本草》为依据,参考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内增有不少新药,并作注解,勘正名称。书成后又经李昉、王祐、扈蒙等勘定,由国子监印行。在《开宝新详定本草》刊行后第二年(公元974年),宋王朝又命翰林学士李昉、王祐、扈蒙等人,“尽考传误,刊为定本”,重新进行校勘,定命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共二十一卷,共收载药物九百八十三种,较《新修本草》增加一百三十九种。而且改进了分类方法,订正了前人在分类方法上的错误。为适应雕版印刷,该书采用白、黑字表示旧抄本朱、墨分书的内容,并对出于《新修本草》的药物,加注“唐附”;对新增的药物则注以“今附”。全书编写体例也较严密,对宋以前本草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刘翰等在编辑《开宝本草》的过程中,治学严谨,对其内容谬误之处进行辨析改正取得明显的成绩。
  例如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昉的序文所举:“乃命尽考传误,刊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如笔头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令移附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名;胡桐泪,改从于木类;紫矿,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实禽也,由虫鱼部而移焉;橘抽,附于果实;食盐,附于光盐;生姜、干姜,同归一类;……去非取是,特立新条。”在修订过程中,除了参考《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本草音义》等之外,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下采众议”,也就是征求了当代名医、名家的意见,以提高该书的学术价值,书成后由政府“广颁天下,传而行焉”。由此可知,《开宝重订本草》是一部药典著作。修订药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要求修订者要有很高的学术素质,宋代在选修订者时是非常严格的,所选的修订者学术水平和地位也都是很高的。例如,刘翰(公元919一990年)56,沧州临津(今河北临津)人,世代医学家出身,后周显德初(公元954年)以高明的医术和因献《经用方书》等医药书籍而被授于翰林医官。宋太祖灭后周,命刘翰为从行医家,并任命为朝散大夫等职。公元963年,皇帝令太常寺考试翰林医官的医学水平,以刘翰为优,被淘汰者达二十六人,后又诏诸州访医术优良者充任。由于刘翰与马志为宋太宗诊病有功,并升任尚药奉御,并领衔修订本草;后又因修订本草有功,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被任命为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翰林医官院使,相当于院长之职。马志57,初为道士,精通医学,为人治病有显效,名闻遐迩,曾被诏与刘翰为宋太宗诊治疾病,并参与《开宝新详定本草》的编撰工作,其新增药物百余种,均经马志一一评加注释,后升任为御医。陈昭遇58,南海人,世代名医,以精究医术,治病多验,于公元968年被推荐为医官,后参与《开宝新详定本草》之编撰工作,公元978年又与翰林医官使王怀隐、副使王祐等编修《太平圣惠方》。李昉(公元925—996年)59,字明远,今河北饶阳人,五代时为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翰林学士,宋代文学家。其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对保存古代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修订本草方面,他领衔在刘翰《开宝新详定本草》的基础上,校勘成为《开宝重定本草》。《开宝本草》在宋代的本草学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嘉祐本草》是宋王朝组织编写的另一部官修本草60。宋代药典的修订是在皇帝的经常性关注下进行的。因此,每过若干年后,政府即组织医药学家进行新的修订和补充。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诏令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及医官院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人,由校正医书局负责组织对本草学著作重新编修。
  他们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附以《蜀本草》、《本草拾遗》、《日华子本草》、《药性论》等各家之说,并选收经、史、子、集及其他有关医药书籍之药物知识,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编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简称《嘉祐本草》,并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刊行。全书共二十一卷,“立例无所刊削”,皆在补其“漏略”;共收载药物一千零八十二种,新增药物九十九种。其编写体例、文献出典标记都仿照《开宝本草》,书内引文广博,摘引文献达五十余种。该书资料丰富,勘修得当,条理清楚;刊行后,于公元1062年和公元1092年又两次修订,使其内容更趋完善。虽然原书已佚,但其内容在《证类本草》和其他本草书中尚可窥见其大概。
  《本草图经》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绘成的刻版印刷的药物图谱61。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宋王朝诏令全国,征集一百五十余个州郡所产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地道药材制成标本,并绘成药图,各植物药要注明开花、结果、采收季节及功用等,呈送京师;进口药物则询问收税机关和商人,辨清来源,选举样品1一2枚或1一2两,送交京师,以供制图之用。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药物普査,也是世界药学史上的一大壮举。如此丰富的标本、绘图和文字资料送到京师后,为编写《本草图经》奠定了基础。《本草图经》由苏颂主编。苏颂62,字子容,福建同安人,生于宋天禧四年(公元1017年),适逢北宋的隆盛时期。其父绅,为宋仁宗(赵祯)时的翰林学士。颂少年时好学,精通经史百家,凡关于图纬、律吕、星宿、算法、山经、本草无不钻研。苏颂于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任大理寺丞,编定集贤院书籍,曾先后外放,历知颖、杨、杭、婺、汴等州郡事;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年间(宋神宗、宋哲宗时期),也曾调回内职,和林亿、掌禹锡、高保衡等共同校定《备急千金要方》、《神农本草经》、《补注本草》等医学书籍;在太常博士任中,曾奉命撰修《本草图经》。苏颂除编校医书外,曾于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2年)别制《浑天仪》,这是当时标准的天文仪器;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6年)撰述《新仪象法要》一书。此外,苏颂于内政、外交、军事、教育、天文、水利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和贡献。他曾数次出使契丹,积累外交经验及来往文献,辑成《华戎鲁卫信录》等书。苏颂后徒居江苏丹阳,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病殁,终年八十四岁。他在宋哲宗朝中(公元1086—1100年)位至丞相,封魏国公,可以说苏颂是北宋时代一位全面发展的人才。《本草图经》经苏颂等人近三年努力,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完成。全书共二十卷,另有目录一卷,载药七百八十种,其中新增民间草药一百零三种,并在六百三十五种药名下绘制药图九百五十三幅。所绘药图力求形态逼真,所记文字力求准确精当;凡不能分辨者,则兼收并存;故对后世本草图谱的绘制产生很大影响。书中对药物的来源和鉴别也作了重点讨论,把辨药与用药结合起来,并收载有大量单方、验方,还特别强调药物产地,对每种药物的不同产地详加考证和比较,提出质量最好的为地道药材。因此《本草图经》的实用性很强,深为后世医家所赞颂。明代李时珍在评价该书时说:“苏颂撰述成此书,凡二十一卷,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而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如江州菝葜乃仙遗粮,滁州青木香乃兜铃根,俱混列图,棠毯子即赤瓜木,天花粉即栝菱根,乃重出之类,亦其小小疏漏耳。“这些批评反应了宋王朝令各地所送资料中之缺乏严格精神和整理中的混乱,是切中要害的。尽管如此,《本草图经》仍不愧是一部伟大的药学著作。该书虽已亡佚,但其主要内容,却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诸家本草之中,由此也可足见它的历史价值了。
  《证类本草》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简称,由宋代医药学家唐慎微撰写。唐慎微63,字审元,宋代蜀州晋原人,生于公元1056年,卒于公元1093年,后被蜀帅李端伯召至成都,行医多年,因而后人又称其为华阳人。唐慎微出身世医之家,学习刻苦,举止朴实,具有高超的医术,对经方尤为专长,成为一代名医。翰林学士宇文虚中曾称赞他“治病百不失一”。唐慎微医德高尚,长期在民间行医,一生热心收集流传于民间的医药经验,因此谢绝为官的邀请,只在群众中行医诊病。他为了广泛征集群众中的用药经验和医方知识,在为病人诊治疾病时认真负责,不论贵贱贫富,不避寒暑雨雪,有请者必往,从不向病人索取诊金和财物报酬,只求病人及其亲朋好友以其抄写的效方良药知识为酬。因此人们都愿意与他接近,把所知好方良药告诉他,即使从经史诸书中发现的医药记载,也“必录以告”。长时间的实践,唐慎微不但与一般劳苦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且与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在阅读经史子集中所遇医方效药知识,也都愿意抄录奉送他。时间久了,他从老百姓、知识分子中以及一些官员中,得到了无数写满用药经验的纸条,一时分类贴满了书房卧室的墙壁。这些都为唐氏取得广泛知识,积累丰富经验,撰写《证类本草》,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唐慎微以《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为基础,广泛收集民间和历代文献上有关药物的记载,总结宋以前历代药物学成就,“旁摭经史,至仙经道书,下逮百家之说,兼收并录”,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撰编而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二卷64。全书内容丰富,载药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其中四百七十六种为以前本草未曾记载,还载有药图、方论等。每药均有药图,査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在药物性味、主治、鉴别以及归经理论等方面,详细阐述和考证。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药物炮炙资料,如《修事指南》便是抄录该书有关炮炙部分而编成。全书还收有古今单方、验方三千余首,方论一千多条,这种把药物理论与药物图谱相汇集,把古今验方附列在每药之后的编写形式,一直成为后世本草学著作的编写范例。值得称道的是,该书的文献价值甚高,书中选辑书目达二百余种,除医药著作外,还包括“经史外传”、“佛书道藏”等。更重要的是唐氏在抄录古代文献时,忠于原貌,以采录原文为主。因此他所保存的许多后世已失传的本草、方书,对研究六朝、隋唐、五代的药物和方剂学,对辑佚和整理古典医籍,提供了宝贵资料。如后世从《证类本草》中辑佚的著作有《神农本草经》、《药录》、《雷公炮炙论》等,辑录的著作有《炮炙大法》、《神农本草经疏》、《修事指南》、《序例纂考》等,参校的著作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而以该书为蓝本的则有《本草纲目》。《证类本草》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本草学个人著作,其治学态度和科学态度对后世是颇多启发的,是我国古代本草学著作中的一部较完备的文献。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曾给予高度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论没者,皆其功也”。英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认为:“《证类本草》比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这些评价确是比较中肯的。《证类本草》自刊印后,曾先后多次被政府组织医药学专家进行增补,作为国家药典而颁行全国,从公元11世纪始,一直到公元16世纪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刊行以前的五百多年间,该书一直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蓝本,并且东传至朝鲜、日本等国,足以证明唐慎微对我国药物学所作的贡献是多么巨大。
  在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中都收载了不少西域的地产药材,今从《本草纲目》中摘录数则,以示其梗概。
  据《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记载:“青琅玕,〔弘景曰〕……琅玕亦是昆仑山上树名,又九真经中大丹名。〔恭曰〕……今出嶲州以西乌白蛮中,及于阗。〔颂曰〕(苏颂的《本草图经》)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矸青色,生海中。云海人以网于海底取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面上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与《别录》生蜀郡平泽,及苏恭所云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雍州厥贡球、琳、琅玕。尔雅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璆、琳、琅玕。孔安国、郭璞注,皆以为石之似球者。而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幵。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而状森植尔。大抵古人谓石之美者,多谓之球,广雅谓琉璃,珊瑚皆为球是也。已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乃云海底得之,盖珍贵之物,山海或俱产焉,今医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气味:辛、平、无毒。主治:身痒,火疮痛疡,疥瘙死肌。白秃,浸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疗手足逆胪。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烧投酒中服。”65“戎盐,〔别录曰〕戎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苏颂曰〕……医家治眼及补下药多用青盐,恐即戎盐也。本草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盐从西芜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北海来者,作大块而不光莹,又多孔窍,若蜂窠状,色亦浅于西盐,彼人谓之盐枕,入药差劣。北胡又有一种盐,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谓之青盐,缄封于匣,与盐枕并作礼贽,不知是何色类?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助水脏,益精气,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解芫青,斑蝥毒。”66“硇砂,〔恭曰〕硇砂出西戎,形如牙硝,光净者良。〔苏颂曰〕今西凉夏国及河东,陕西近边州郡亦有之。然西戎来者颗块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边界出者,杂碎如麻豆粒,又夹砂石,用之须水飞澄去土石讫,亦无方,彼人谓之气砂。气味:咸、苦、辛、温,有毒。主治:积聚,破结血,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烂胎。亦人驴马药用。主妇人丈夫羸瘦积病,血气不调,肠鸣,食饮不消,腰脚痛冷,痃癖痰饮,喉中结气,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除冷病,大益阳事。补水脏,暧子宫,消瘀血,宿食不消,食肉饱胀,夜多小便,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妇人血气心疼,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瘜肉。傅金疮生肉。去目翳胬肉。消内积。治噎膈症瘕,积痢骨〓。除痣黡赘。”67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记载:“白豆蔻(宋开宝),〔马志曰〕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茂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之。
  〔苏颂曰〕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气味〕辛、大温,无毒。〔主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68“缩砂蔤(宋开宝)〔珣曰〕缩砂蒂生西海及西戎等地,波斯诸国,多从安东道来。〔马志曰〕生南地,苗似廉姜,子形如白豆蔻,其皮紧厚而皱,黄赤色,八月采之。〔苏颂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
  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而圆,皮紧厚而皱,有粟纹,外有细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隔,可四十余粒,如大黍米,外微黑色,内白而香,似白豆蔻仁。七月、八月采之,辛香可调食味,及蜜煎糖缠用。〔气味〕辛、温、涩,无毒。
  〔主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一切气,霍乱转筋,能起酒香味。和中行气,止痛安胎。治脾胃.气结滞不散。补肺醒睥,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哽。”69“肉豆蔻(宋开宝)〔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船耒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珣曰〕生昆仑,及大秦国。〔苏颂曰〕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
  暖脾胃,固大肠。郁金,〔恭曰〕郁金生蜀地及西戎。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而无实。其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颂曰〕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如苏恭所说。〔气味〕辛、苦、寒,无毒。〔主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单用,治女子宿血气心痛,冷气积聚,温醋摩服之。亦治马胀,凉心。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癲狂蛊毒。”71“艾纳香(宋开宝)〔马志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禹锡曰〕案古乐府云: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是也。〔气味〕甘、温、平,无毒。〔主治〕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伤寒五泄,心腹注气,止肠鸣,下寸白,烧之辟瘟疫,合蜂窠浴脚气良。治癣辟蛇。”72“益智子(宋开宝)〔藏器曰〕益智出昆仑及交趾国,今岭南诸州郡往往有之,顾微广州记云:其叶似薄荷,长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无华萼。茎如竹箭,子从心出。
  一枝有十子丛生,大如小枣。其中核黑而皮白,核小者佳,含之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食,味辛。晋卢循遗刘裕益智粽,是此也。〔气味〕辛、温,无毒。〔主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气,及人多唾。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诸症。”73 “荜拨(宋开宝)〔恭曰〕荜拨生波斯国,丛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苏颂曰〕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正月发苗作丛,高三四尺,其茎如箸。叶青园如蕺菜,阔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已来,青黑色,类椹子而长。九月收采,灰杀曝干。
  南人爱其辛香,或取叶生茹之。复有舶上来者,更辛香。〔气味〕辛、大温,无毒。〔主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霍乱冷气,心痛血气。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治头痛、鼻渊、牙痛。”74”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红蓝花(宋开宝)〔马志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苏颂曰〕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月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猬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林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75据《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记载:“胡葱(宋开宝)〔马志曰〕胡葱生蜀郡山谷,状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梢长而锐,五月、六月采。〔苏颂曰〕胡葱类食葱,而根茎皆细白。或云:茎叶微短如金灯。或云: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梢长而锐。〔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温中下气,消谷能食,杀虫,利五脏不足气。疗肿毒。”76;“白芥(宋开宝)〔恭曰〕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茎叶〔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冷气,安五脏,功与芥同。子〔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傅射工毒。御恶气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烧烟及服,辟邪魅。
  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用温酒吞下七粒。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麻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77“胡荽(宋嘉祐)〔时珍曰〕荽,许氏说文作葰,云姜属,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蒝荽,蒝乃茎叶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根叶〔气味〕辛、温,微毒。〔主治〕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补筋脉,令人能食,治肠风,用热饼裹食,甚良。合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辟飞尸、鬼疰、蛊毒。辟鱼、肉毒。子〔气味〕辛、酸、平,无毒。〔主治〕消谷能食,蛊毒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煮汁冷服,又以油煎,涂小儿秃疮。发痘疹,杀鱼腥。”78据《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记载:“胡桃(宋开宝)〔苏颂曰〕此果本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故名之。胡桃生北土,今陕、洛间甚多。大株厚叶多阴,实亦有房,秋冬熟时采之。出陈仓者薄皮多肌。出阴平者大而皮脆,急捉则碎。汴州虽有而实不佳。江表亦时有之,南方则无。核仁〔气味〕甘、平、温,无毒。〔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便,去五痔。捣和胡粉,拔白须发,内孔中,则生黑毛。烧存性,和松脂研,傅瘰疬疮。食之令人能食,通润血脉,骨肉细腻。治损伤、石淋。同破故纸蜜丸服,补下焦。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油胡桃〔气味〕辛、热,有毒。〔主治〕杀虫攻毒,治痛肿,疠风,疥癣,杨梅,白秃诸疮,润须发。”79据《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记载:“驼(宋开宝)〔马志曰〕野驼、家驼生塞北、河西。其脂在两峰内,入药俱可。〔苏颂曰〕野驼,今惟西北番界有之。家驼,则此中人家蓄养生息者,入药不及野驼。驼脂〔气味〕甘、温,无毒。〔主治〕顽痹风瘙,恶疮毒肿死肌,筋皮挛缩,踠损筋骨。火炙摩之,取热气透肉。亦和米粉作煎饼食之,疗痔。治一切风疾,皮肤痹急,及恶疮肿毒漏烂,并和药傅之。主虚劳风,有冷积者,以烧酒调服之。肉〔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诸风下气,壮筋骨,润肌肤,主恶疮。乳〔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壮筋骨,令人不饥。黄〔气味〕苦、平,微毒。〔主治〕风热惊疾。毛〔主治〕妇人赤白带下,最良。颔毛:疗痔,烧灰,酒服方寸匕。屎〔主治〕干研㗜鼻,止衄。烧烟,杀蚊虱。”80“乳腐(宋嘉祐)〔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
  微动气。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浆水煮二十余沸,顿服。小儿服之,弥良。”81以上所抄录的硇砂、青琅玕、戎盐、缩砂蔤、白豆蔻、益智子、荜拨、肉豆蔻、郁金香、艾纳香、红蓝花、胡葱、白芥、胡荽、骆驼、乳腐等药,均是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有关西域地产药物的记载。宋代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如此众多的西域药物,说明两宋时期,宋王朝虽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西域和中原的医药学交流却是十分密切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