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代西域民族医药学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唐代西域民族医药学的发展
分类号: R-091
页数: 5
页码: 149-153
摘要: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唐初,突厥、回纥、薛延陀、吐蕃等民族都曾先后在西域建立过地方政权,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各少数民族人民艰苦奋斗,开发边疆,推动了祖国历史发展。唐王朝统一中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交通发达,科学进步,促进了汉族和吐蕃、回纥等西域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医药卫生交流,尤其是古维吾尔医学(回纥医学)和藏医学广泛地吸收了中医药学的成就,有了很大发展。
关键词: 民族医药学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唐初,突厥、回纥、薛延陀、吐蕃等民族都曾先后在西域建立过地方政权,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各少数民族人民艰苦奋斗,开发边疆,推动了祖国历史发展。唐王朝统一中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交通发达,科学进步,促进了汉族和吐蕃、回纥等西域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医药卫生交流,尤其是古维吾尔医学(回纥医学)和藏医学广泛地吸收了中医药学的成就,有了很大发展。
  维吾尔医学是西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维吾尔医学四大物质和气质学说的诞生,大约开始于隋唐时期,在我国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对西域维吾尔医学理论已直接引证,其后公元625年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二十一卷中记载西国胡僧授于陇上道人的论眼方说:“夫眼者,六神之主也,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愧然处,是地大也;血泪清津之处,是水土也;生气温暖,是火土也;举动行来,屈伸俛仰,喘息视瞑,是风土也,四种假合这和现今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基本一致,而《外台秘要》论证的“气质”和“六淫”(风、寒、暑、湿、燥、热)也和维吾尔医学理论一脉相承。在丝绸贸易的影响下,印度的三原质和希波克拉底的四原质学说,也同样对西域产生过影响,而古维吾尔医学在吸收周围民族医学的基础上,仍保持了它独特的传统医学风格。从唐以后的西域十余部医籍、二百多首方剂、十多种疗法来看,唐代的西州是我国西域史上医药文化荟萃之地,它是维吾尔祖先——回纥医药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回纥医学文献》是德国考古队在吐鲁番发掘盗去的,它是一部珍贵医药遗产。这部重要的医药科学著作是公元9世纪高昌回纥王国时期的医学文献,共有回纥文二百零一行,首尾两页残破,药方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点,如用牛角、尿、乳汁、羚羊、斯迪系、库尔木克、库衣木等药配方,文中记载了内、外、妇、儿等科疾病,并初步进行了分科论治,如喝狗奶可以坠胎,合用山羊胆、兔胆等可以治眼疼,茴香研细和水可治白癞疯,疯狗脑可以治狂犬病等,都说明回纥人民的医学科学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高昌萎蕤丸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和拉和卓古墓群,只有一枚,重四十六点三克,褐色,表面致密,尚有指甲痕,外裹白麻纸一层,还有墨书三行的内服说明法。该丸处方配伍已无从知悉,但在明代李明元、李中梓所著《珍珠褒补遗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曾提到它主治风热咳嗽、虚损、胃虚等症。这枚萎蕤丸是我国唐代回纥王朝在高昌丸剂药物的初次发现。
  《吐鲁番出土文书》是西域一千多年前的珍贵文献,也是新疆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吐鲁番出土文书》不但记录了随葬衣物、货屋契约、户口各芨、买贸记录及供食帐,同时还反映了高昌回纥族和其他民族在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医方药物等方面的高度水平。例如“蹋蹋鞠”和“鞠囊”是高昌人民体育游戏中踢球和装球用的袋子,它虽葬于衣物之中,确反映了西域高昌人民如此喜爱蹋鞠运动,历数百年而不变,是古时增强体质的一项运动;对于传染病症,《吐鲁番出土文书》里规定,凡患“痈痕淤疼之疾”和“痈创条氛创者”不得参加祭典,如有违犯,罚羊一只,使之与健康人分离,规定货屋人“不得病死”,若病死了,要罚钱等等,皆在预防或减轻疾疫的流行;文书还记载阿斯塔那一七〇墓,“章和十三年(公元543年)考姿衣物疏有故树叶锦丑衣二枚,……右上所件悉是本生所用之物”,丑衣就是月经带,实物在福州市郊南宋少女黄弓丨(公元1243年死)墓发现过,褐色素罗质,长69厘米,宽11厘米,带上粘有血迹,说明一千四百年前的高昌妇女已使用它,溯其历史,当更为久远,也足见当时高昌妇女,既讲卫生,又很文明。上述历史资料说明,维吾尔医学吸收了中国医药学、阿拉伯医学和其他兄弟民族医学知识,在唐代时期已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特殊临证治疗方法的传统民族医学,为西域广大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
  藏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大约形成于吐蕃王朝时期,即公无7_9世纪。公元629年囊日松赞的儿子松赞干布赞普,兼并各部落,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奴隶制的吐蕃王朝。此后吐蕃王朝和唐朝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占据今青海地区,不久又向西域和剑南地区扩张。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落,吐蕃不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公元763年,吐蕃一度攻陷唐朝的京都长安。8世纪下半叶,吐蕃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吐蕃王朝与唐朝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战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答应吐蕃的请求,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金成公主又出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两位公主入藏时都带去了大量物品,其中包括医疗器械和医药书籍。这些中医药知识被藏族医师接受后,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重大促进作用。藏族医师同入藏的汉族医师一道,将汉文医书译成藏文,并吸收藏族民间及来自印度等地的医学经验,先后编写成《医学大全》®和《月王药诊》等书。由于《医学大全》已佚,《月王药诊》就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藏文医籍。该书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理和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并介绍了一些西藏特产药物,对西藏的多发病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这部书反映了藏医学与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印度医学和佛教思想对藏医学的影响。藏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708—833年),是吐蕃王朝的首席侍医,曾到过内地山西的五台山和藏南、日喀则、康定等地考察医药,同时还亲自到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行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收集了许多民间医药知识。他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又广泛汲取了《医学大全》、《月王药诊》、《黄色比古经函》、《紫色王室保健经函》等医药书籍的精华,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成举世闻名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历代藏医对宇妥·元丹贡布都极为推崇,誉之为“医圣”。《四部医典》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为《扎据》,即《总则本集》,为医学总论;第二部为《协据》,即《论述本集》,讲述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理以及药物、器械、治则等;第三部为《门阿据》,即《秘诀本集》,为临床各论,讲述各科病症的表现、诊断和治疗;第四部分为《亲玛据》,即《后续本集》,补充叙述了脉诊、尿诊,介绍药物的炮炙和用法。《四部医典》以药王答疑形式,采取七言和九言的诗歌体而写成。全书共二十四万字,分一百五十六章,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小图构成的七十九幅色彩鲜艳、描绘细致的附图,这些图包括人体解剖胚胎图、动植矿药物图、各种医疗器械图、尿诊图、脉诊图和饮食卫生防病图,等等。该书对古代藏医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反映出许多藏医学的独到之处,如高原疾病的防治特点,独特的验尿诊断法和水平较高的解剖学等。藏医学解剖学水平较高的原因,可能与天葬风俗有关,天葬时解剖尸体和分别处理人体组织,为他们认识人体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四部医典》问世后,作为藏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一直指导着藏族医生的临床实践,对藏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到西藏阿里王朝时期,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公元1126—1213年)对《四部医典》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根据《四部医典》成书后三百余年间藏医学的新进展,以批注形式对《四部医典》原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还编写了多部解释《四部医典》的新著作,与《四部医典》一并行世,为发展藏医学、丰富我国传统医学做出了贡献。
  现存的《四部医典》彩色插图,约绘于明末清初,更是我国的珍贵文献。《四部医典》于16—17世纪传入蒙古地区,其后被译成蒙文,对蒙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后来,又有俄、英、德、日文的摘译或节译在国外流传。本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支持下,李永年完成了该书的汉译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研究藏医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西域民族医药学,尤其是维吾尔医学和藏医学的发展,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为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