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08
颗粒名称: 结语
分类号: R-091
页数: 6
页码: 126-131
摘要: 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立国时间较为短暂的一个王朝,尽管只有二十四年的历史,但它在统一中国,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科学文化进步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中医药学在全面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内容广泛而丰富的集大成的初期阶段。
关键词: 隋代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立国时间较为短暂的一个王朝,尽管只有二十四年的历史,但它在统一中国,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科学文化进步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中医药学在全面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内容广泛而丰富的集大成的初期阶段。
  隋初,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实行三省制和州县两级制,并规定全国所有官吏均由中央任命,各级地方长官每年要到中央“朝集”以汇报工作,从而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改革兵制,使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制定了《开皇律》等法律,加强了军队建设和法治建设;创立科举制,选拔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充实到各级行政机构,从而提高了效率,巩固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限制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耕地面积;整顿赋役,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多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严査户籍,设立保、闾、族、里、党等编制统治农民,限制了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统一了钱币和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经过政治和经济改革,维护了封建统治,使隋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人口剧增,在二十六年中增加了一千六百多万人口;耕地面积扩大,仅蒲州新开稻田数千顷;粮食产量增加,官府粮仓丰实,隋文帝末年粮食储存,可供五六十年使用。手工业发展,制瓷业烧制成了白釉瓷器和青瓷器物,从而代表了中国瓷器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时期;造船技术进步,造船规模大,品种多,隋炀帝所乘“龙舟”高四十五丈、宽五十尺,长二百尺,分为五层,金碧珠翠,雕镂奇丽;在河北赵县著名的赵州桥,跨度大,弧度低,造型美观,艺术价值高,标志隋代造桥技术在当时达世界先进水平。隋代商业贸易繁荣,出现了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仅洛阳的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百余店,可见隋代商业繁华之盛况。海陆交通发达,并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贯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五省,连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溏江五大水系,全长五千多里的南北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科学的进步,隋代的医药学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隋代统治者比较重视医药卫生工作,曾下令向全国征集图书,组织专人编集了大型医学巨著,设置了太医署培养医药人才,对隋代医药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隋代医药学成就表现在全元起撰写的《素问训解》和杨上善撰写的《黄帝内经太素》等对《内经》等古典医学著作的整理和注释上;蔡英撰写的《本草经》、雷公集注的《神农本草》等关于《神农本草经》的整理本,《入林采药法》、《种植药法》为代表的采取和种药专书,《本草音义》、《药性本草》等对本草音义和药性研究专书,都标志着隋代本草学的发展盛况;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我国公元7世纪以前病因学和证候学成就的系统总结,标志隋代临证医学的进步; 在临床各科方面,内科对伤寒、中风、天行、温病、条虫病、麻风病、脚气病、精神病、消渴病的辨证和治疗都达到很高水平,外科对乳痈、附骨疽、疥疮、肿瘤、癌肿等外科病有所认识,并出现了腹网膜脱出和肠吻合等外科手术的记载,妇产科方面记载了月水不利、崩中漏下、难产、产后病的症候和治疗,儿科对儿科脉法以及惊痫、疳痢等儿科疾病的症候、治疗作了详细叙述,五官科已有了针拨内障、补眼等手术、拔牙手术等记载,说明隋代在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均取得了一定成就。此外,隋代还进行了病理解剖学实践,采用气功、导引等方法以延年益寿,建立麻风病院,对斑疹伤寒进行预防接种。凡此,都说明隋代在医药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隋代已有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在各级部门下设典御、侍御医、直长、医师、食医、药藏监、药藏丞、司医、医佐员等医药官员,进行医药活动;并且重视医学教育,设置了太医署,分设医博士、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兽医博士、助教等,分科教授医学生,培养各科医药人才。隋代先后征服了统治西域的西突厥和吐谷浑政权,并在西域设置州县,进行行政管理,隋王朝政府曾派裴矩等人经营西域。
  随着隋朝政府在西域的统治,隋朝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制度也必然同隋代的其他政令一起,在西域得到贯彻执行。
  隋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和西域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医药卫生方面的频繁交流。西域的地产药物朱砂、绿盐、雄黄、郁金、苏合香、青木香、阿魏、胡椒、雌黄等,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中原,丰富了中药的品种。这一时期,西域各族医药学也得到蓬勃发展,撰写了许多重要医学著作,这些医学著作被翻译成汉文,在中原广泛地流传,如《西域名医所集要方》等五六部医学著作被收载在《隋书•经籍志》中,其部分西域的药方被收集在隋代的大型医学书籍《四海类聚方》中。西域的医书和药方流传到中原,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学内容。同时,隋代先进的医药知识也传到西域,如《诸病源候论》残卷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随同其他医学书籍残卷一起被发掘出土,正说明了这种交流盛况。中原医药知识流传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族医药学的发展。
  隋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日本、印度等海外诸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科学文化、医药卫生交流。日本的惠日、直福因等医学生来中国留学,开日本医学生到中国留学之先河,从此日本改变从朝鲜间接学习中国医学的形式,而直接向中国学习医学,为日本“汉方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与印度交往的过程中,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印度的医学书籍也被大量翻译流传到中国,在《隋书•经籍志》中共记载有医学书籍三百五十六部,其中就有被翻译过来的印度医学书籍十一部,如《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龙树菩萨和香法》等,可见印度医学在当时对中国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此外,印度医学对我国藏医学也有重大影响,藏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三大要素实际上就根源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学说。隋代广泛的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既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又促进了海外诸国的医药学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附注

注释①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61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②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62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③ 〔唐〕魏徵等:《陏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95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⑥ 〔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⑦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 ⑧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 ⑨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零七,《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年第1版。 ⑩ 〔唐〕李延寿:《北史》卷七十八,《麦铁杖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11.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66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2.⑫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87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3.⑬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88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4.⑭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89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5.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91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6.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92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7.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95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8.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92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9.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93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20.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94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21.〔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22.23.24.25.26.27.28.〔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八,《百官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29.〔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五十,《突厥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1版。 30.〔唐〕魏徵等:《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31.〔唐〕令狐德菜等:《周书》卷五十,《突厥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1版。 32.〔唐〕魏徵等:《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33.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5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34.朱绍候:《中国古代吏》中册第16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35.〔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六,《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36.37.〔唐〕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三,《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38.39.40.41.42.43.44.45.〔唐〕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三,《西域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46.〔唐〕魏徽等:《陏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47..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6页,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48.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5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49.〔唐〕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三,《西域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50.〔唐〕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一,《倭国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5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日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 52.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10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53.〔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54.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162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