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诸病源候论》的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98
颗粒名称: 3.《诸病源候论》的成就
分类号: R-091
页数: 5
页码: 111-115
摘要: 隋代在临床医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的描述都比较详尽,其中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反映公元7世纪以前我国病因证候学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隋代在临床医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的描述都比较详尽,其中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反映公元7世纪以前我国病因证候学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
  《诸病源候论》主要为巢元方等编撰,故简称《巢氏病源》。但据《隋书·经籍志》载为《论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 ;《旧唐书•经籍志》则题为《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吴景诸源候论》五十卷,又载有《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后者且题撰者为巢元方;宋代除《通志•艺文略》同《新唐书》载有同名书二种外,其他《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文献通考》和《宋史•艺文志》等则只载《巢氏诸病源候论》。另据《北史•麦铁杖传》的记载,当时医界确有吴景贤等人。因此本书系多人奉隋王朝政府诏令编撰,巢、吴二氏均参与其事,但多认为主要是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巢氏把隋代以前和当时记载的各种病因、证候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论。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变,全书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
  《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方面的记载广博而精详,巢氏对病源的认识和论述,除根据《内经》的基本理论加以阐发外,还结合临床实践,突破前人固见,提出许多有创见的论点。在流行性传染病方面,隋代以前,大多把流行性传染病列于伤寒、温病或时行病中,认为是由于气候变异,人触冒之而发病。而巢元方指出“疫疠”、“时气”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疫疠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则民多疾病,病无长少,率皆相似”(疫疠病候)。“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须于服药及为方以制之”(“时气令不相染易候”)。在寄生虫病感染方面,巢氏在“蛔虫候”论指出:“蛔虫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脏腑虚弱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口喜吐涎及吐清水”;在“蛲虫候”论曰:“蛲虫形长小,如今之癘虫状,亦因脏腑虚弱而致发病。”;在“寸白虫候”论指明:“寸白虫(类似蛲虫)或日饮白酒。一云以桑树枝贯串牛肉炙”;对羌虫病,在“沙风候”中指出:“山内水间有沙风”,“其中长细不可见”,“人浴及汲水澡浴,此虫著身,及阴雨日行草间亦著人”。以上均说明巢氏对多种寄生虫病的病源作了详细论述。对血吸虫病,巢氏在“水毒候”中还就血吸虫病作有一定论述,指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自三吴已东,及南诸山群山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发病季节“冬月蛰在土里”,“夏月在水内”,“春秋取得”。传染途径为“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时,乃逐水便流入人家,或遇道上牛马等迹内即停住”。在创伤性感染方面,巢元方对多种创伤性感染的病源和途径作了精辟的描述,如对破伤风则认为此病在外科与金疮感染有关;在妇科与产褥感染有关;在小儿与脐疮感染有关,并说明此病与中风、贼风、风癫相鉴别的要点。又如“马毒入疮候”论中曰:“凡人先有疮而乘马,汗并马毛垢及马屎尿,及坐马皮䍽并触有毒,毒气入疮焮痛,疼而烦热,毙人”。在过敏性疾病方面,巢元方已认识到某些过敏性疾病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如在《漆疮候》中对漆过敏的描述:“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着漆毒,……也有耐漆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在其他方面,如对石淋的病源认为是在肾脏,与机体物质代谢失常有关:“淋而石出,谓之石淋,肾主水,水结化为石,故肾客沙石”。对山区多见的癭病的病因指出是由于“饮沙水”而酿成。对不育症的病因,不能单方面责之妇人。对疥疮的发病,巢氏也举揭无遗:“疥者,……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癟虫。”“疥疮多生于手足之间,小儿多因乳养人之病疥,而染着小儿也”。
  《诸病源候论》对中风、风痹、虚劳、伤寒、天花、霍乱、疟疾、水肿、腹水、黄疽、消渴、脚气、呕哕、寄生虫病、精神病、痔漏、月经不调、白带、阴挺、乳痛、妊娠恶阻、难产、产后恶露、淋病、肛门瘘管、痈疽等多种疾病的症候作了至详至微的描述。其中对中风、麻风病、糖尿病、脚气病、急性血吸虫病和猩红热等症状的描述,更是发魏之医家所未言。巢元方对中风症候的描述道:“中风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哕哕然有声,舌强不能言,汗不出,体直”(“风癔候”);在“风偏枯候”中描述中风瘫痪的症候为:“其状半身不遂,肌肉偏枯,言不变,智不乱”;在“偏风候”又云:“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其状或不知痛痒,或缓纵”。对麻风病巢氏则分期描述其症候,早期为“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熏然”;潜伏期则“初入皮肤不能自觉,或流通四肢,滞于经脉”。巢氏描述其病“或在面目,羽羽奕奕,或在胸颈,状如虫行,身体遍痒,搔搔生疮,或身面肿,痛彻骨髓”,甚者“眉睫堕落”,“鼻柱崩倒”、“肢节堕落”,“彻外从头面部即起为疮肉,如桃核小枣”,则类似于近代所称之结核样型麻风;若“拘急难以俛仰,手足不能摇动,面无颜色,恍惚多急”,则类似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神经型麻风。对糖尿病的论述,巢氏在“消渴候”中描述道:“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其病多发痈疽”,“有病可甘者,……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与现代医学糖尿病的症状极为吻合。《诸病源候论》认为,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觉”,“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苦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痛疼、或缓纵不随、或挛急”,“或有物如指,发于喘肠,经上冲心,气上者,或举体转筋,或状热头痛,或胸心冲悸。
  ……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急者不全日,缓者或一、二、三月”。本病的特点,据“脚气缓弱候”记载,“多从下上,所以脚先屈弱;然后毒气循经络,渐入府藏,府藏受邪气,便喘满。以其病从脚起,故名脚气”。关于急性血吸虫病,巢元方描述说:“初得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朝楚暮剧”,“洞利及呈间出血”,“热势猛者,则心腹烦乱,不食而狂语,或下有血物如烂肝”。关于猩红热病症,巢氏在“伤寒斑疮候”中描述说:“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隐疹,如锦文,重者,喉口身体皆成疮也”。巢元方除了对各种病症进行广泛的研究外,还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如在“妊娠欲堕胎候”中记载说:“此谓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美胎,兼害妊妇,故去之”;在“金疮断肠候”中记载说:“夫金疮断肠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续断肠,便以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纳之”;在“拔齿损脉候”中记载说:“拔齿而损脉者,则经血不止,脏虚而眩闷”;在“阴中生息肉候”中记载说:“状如鼠乳”,类似子宫颈息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隋代时已比较普遍地进行了人工流产、肠吻合、拔齿等手术及妇科检査。
  此外,《诸病源候论》还对证候分类有所改进。全书大体按内科病、五官病、外科及皮肤病的次序排列。在内科病中,把风病、虚劳病、热性病(包括伤寒、温病、热病、时气病)等全身性的“大病”列在最前,其次再根据证候特征,或脏腑系统,对各种疾病分门别类地进行叙述。其中如把消渴、脚气、黄疽等作为独立疾病专章叙述,把脾胃病、呕哕病、食不消病等列在一起,可见巢氏对疾病的分类已有了比较进步的看法,特别是把妇产科疾病分为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五类,对后世疾病的分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诸病源候论》篇章浩繁,内容庞杂,难免瑕瑜兼容,前后重复;但巢元方荟萃群说,详于述证,略于载方,对后世病因、症候学说发展影响很大。《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许多医学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诸病源候论》的原文或论点。据晁公武《群斋读书志》记载,宋代曾用本书来课试医术,可见巢氏之著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所居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