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印医药学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90
颗粒名称: 3.中印医药学交流
分类号: R-091
页数: 3
页码: 92-94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上交通的开辟,我国同南亚各国,尤其是同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医药联系更加强了。尤其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特别兴盛,僧侣的往来经常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印度等国的僧侣来中国传教、译经的有七十多人,中国僧侣前往印度等国取经的有近九十人。他们多是学问僧,对中国同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名僧法显。
关键词: 中印医药学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上交通的开辟,我国同南亚各国,尤其是同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医药联系更加强了。尤其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特别兴盛,僧侣的往来经常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印度等国的僧侣来中国传教、译经的有七十多人,中国僧侣前往印度等国取经的有近九十人。他们多是学问僧,对中国同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名僧法显。
  法显三岁出家,虔诚信教。公元399年(隆安三年)他从后秦京城长安出发,先后约得同伴九人西行取经。他历经艰险,翻越葱岭,经过今阿富汗到达了印度。他游历了印度各地,到达释迦牟尼诞生地迦维罗卫城,在回国途中又到过狮子国和耶婆提国。他西行取经前后经历了十四年,回国时只有他一人。法显回国后,与刚来中国的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一起翻译他带回的大量佛经;又著《佛国记》,记述了古代中亚、印度、南亚诸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法显在狮子国曾见到过中国制的白团扇。狮子国国王曾赠佛像给东晋安帝。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当时佛经有四百一十五种,一千九百一十九卷,僧尼二百万人,寺庙三万余所,可见这一时期佛教之盛行。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医学也陆续介绍到中国。北周时,从印度翻译进来的《五明论》,其中就有印度医学的一部分。南北朝时期,印度医学对中国医学已有相当影响。陶弘景增补的《肘后百一方》,其名显然是接受了佛教的一百一病之说。陶弘景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见《补阙肘后百一方序》)。故陶氏所补《肘后方》以一百一首为度。当时,僧人常用印度医学和中国医学结合的观点,阐明医学理论。晋孝宗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当有人问僧医于法开“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尔? ”他回答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昌,僧徒甚盛,且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已陆续完成,僧侣中能通晓医术者日益增多,如支法存、僧深、道洪、智斌、行矩、莫满、昙鸾等,可能由于他们的介绍和倡导,致使一些大概和印度医学有关的方书,纷纷出现,见录于《梁七录》和《隋书•经籍志》。如《摩诃胡出胡国方》、《龙树菩萨药方》、《西域诸仙所说药方》、《香山仙人药方》、《西域波罗仙人方》、《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婆罗门诸仙药方》、《婆罗门药方》、《焉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乾陀利治鬼方》、《新录乾陀利治鬼方》、《龙树菩萨合香方》、《龙树菩萨养性方》等。这些大概都是以印度方术为主的医方,现已佚亡。
  印度在这一时期,对中国医学和医家也有所了解。后魏时,敦煌人宋云去乌场国取经,当该国国王问起中国情况时,宋云回答中提到了“华佗治病”。中国和印度互派使者访问,是促进医学交流的另一途径。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中天竺王屈多(即笈多)派遣使者来建康访问,馈赠琉璃唾壶、杂香等礼物。据《拾遗记》卷九记载太始十年(公元274年)有浮支国(浮支即浮图之讹音,犹言佛国)献望舒草(夜来香、含羞草之类)”,这种“色红”、“叶如荷”的植物,后来被“植于宫中”的池里,“名曰望舒荷池”。说明这一时期,通过各种途径,中国有印度药材的输入,还有印度药用植物的引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印度等南亚诸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药方面交流密切,尤其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医学知识、医药学著作、药物学知识、植物学知识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同时中国的僧侣西行印度,把中国医药学知识介绍到印度,对古老的印度医药的发展也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