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7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
分类号: R-091
页数: 55
页码: 51-105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地方割据势力崛起,战争连绵不断,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时期。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中医药学理论进入系统整理的时期。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地方割据势力崛起,战争连绵不断,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时期。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中医药学理论进入系统整理的时期。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从此,东汉王朝逐渐瓦解,经过军阀割据和混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魏,将都城从许昌迁到洛阳。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自称吴王。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从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兴置屯田、笼络豪强等政策,为司马氏统一魏、蜀、吴三国奠定了基础。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主曹奂,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事业。
  西晋王朝推行占田制和门阀世族统治,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各地流民纷纷起义。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深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也加入反对西晋统治的斗争,并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西晋皇族争权夺利的诸王之乱,严重破坏生产,削弱了统治力量。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聪派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从此,北方分裂成十六国。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战乱。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史称北朝。这一时期,北方虽经历短暂的统一,而长期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各族人民在多年的共同斗争中,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大融合。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以后,经历宋、齐、梁、陈四朝政权的更替,至公元589年陈亡,史称南朝。东晋前期,北方流亡南下的人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与江南土著居民的会合,促进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东晋后期,北来的贵族大地主对佃客的惨重剥削,迫使江南依附农民不断起义,历时最久的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给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五十年间,虽经历长期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争,城市经济萧条,商业凋蔽,货币几乎废弃,自然经济占了绝对统治地位。然而,科学、文化却有长足的进步,哲学思想显示出独特的时代风貌。
  这一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数学家刘徽注解《九章算术》,算出球体积是球径立方的十六分之九。他指出了张衡把球体积算成是球径的八分之五的错误。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补写了《重差》一章。唐初,《重差》独立成章,称为《海岛算经》,成为唐代培养算学、天文人材的教材。刘徽对圆周率只求得3.141。到了南朝的宋、齐时,著名算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求得圆周率在3. 1415926和3. 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人。直到公元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算得的结果才超过他,而德国的奥托迟于公元1573年才求得与祖冲之相同的数值。祖冲之的许多重要数学成就,集中在他所著《缀术》一书里,唐代把它作为算学的课本之一,考试的题目,多数出自《缀术》,可惜此书在北宋时就失传了。这一时期,还有佚名的《孙子算经》三卷。其中上卷是研究我国古代筹算法的重要资料;中卷和下卷为通俗的应用题。《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有算术游戏和猜谜的趣味,立意清新,解法巧妙。公元1852年,英国人伟力亚力把“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介绍到欧洲。
  《孙子算经》的解法符合高斯的定理,因而被西方数学家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东晋时,虞喜经过精密观测和古今比较研究,发现太阳从上一年的冬至到下一年的冬至,运行一周天,并没有回到上一年的冬至点上,这就是“岁差”原理。祖冲之利用它创制了“大明历”。他精确地测出一回归年的日数是365. 24281481日,与现代科学计算的日数相比,只差约五十秒。他还求出“交点月”的数值是27. 21223日,与现代测得的数值只差十万分之一。“交月”对推算日蚀和月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祖冲之在“大明历”中吸收了北凉的历法家赵匪改订闰周的研究成果,提出三百九十一年内设置一百四十四个闰月。这与实际更符合了。
  三国时,魏人马钧是一位杰出的机械师,他改进了脚踏纺织机——织绫机,生产效率提高四至五倍。同时,他又制造了用手转动取水的翻车——龙骨水车和世界上最早用齿轮转动的指南车,并改进了抛石机,这种称为石炮的抛石机能连续发石,可抛出数百步之远。西晋时,杜预发明水力转动的连机碓,一机可带动几个碓同时春米。与杜预同时期的刘景宜发明了利用齿轮的连转磨,一牛牵引,八个磨同时转动。后来祖冲之又利用水力造水碓磨。后赵石虎时,尚方令韩飞发明“春车”和“磨车”,把石碓和石磨装在车上,车一边行走一边春米和磨面。后赵时还有人制造一种“记里鼓车”,行车时可计算里程。祖冲之改进后的指南车“其制甚精”;他发明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这些创造发明,促进了农业生产,方便了人民生活。这一时期我国在利用水能和齿轮原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西晋人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十八卷,是一部包括行政区域和山川地形的详细地图。他提出制图六项原则,图中采用比例、方位、距离等表示方法,除了经纬线和投影外,其余和现代绘制地图的方法相同,可惜此图已失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四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专著,他根据《水经》所载的河流分布和每条河流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沿革及地形,进行详细考证,引用史料翔实,叙述考订精审,为史家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炼钢技术有了提高,鼓风炉改进后,生产出渗炭钢和纯钢。用这种钢制造的刀剑等武器非常锋利,浙江上虞人谢平以制作钢材闻名于世。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当时做镰刀用的是生铁和熟铁合炼的钢。炼钢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东魏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它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经验。他撷取了一百五六十部农书的实用知识,并结合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成果和他亲身的经验和体会,其中包括耕作、积肥、选种、品种改良以及酿酒造醋等方法。这些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某些精良的操作技术,直至今天,仍有相当实用和借鉴的价值。其他如纺织业、瓷器制造业、造纸业等都有划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造纸业发展十分迅速,生产的纸质量可靠、数量可观,可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东晋在桓玄执政时期,明令宣布以纸代简。
  书写条件的变革,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和医药卫生的发展。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玄学为魏晋的一大哲学派别,它把道家和儒家思想揉合在一起,加以改革和发挥。儒家的《易经》和道家的《老子》、《庄子》,曾被称为“三玄”,因此叫做玄学。前期的代表人物有客观唯心主义者何晏、王弼,他们提出“贵无”的思想,反映了门阀世族的世界观。他们用老庄观点解释儒家经文,使儒道融合。后期的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嵇康有贵族的思想,又有批判现实的倾向。他著有《太师箴》等,在反对礼教,反对名教的同时,把人归于自然。阮籍也崇尚自然,抨击礼法名教。替名教作辩护的代表人物有向秀和郭象。他们注释《庄子》有些新见解。
  郭象的“造物者无主”具有无神论思想,可是他认为万物存在都是绝对孤立的,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这一时期的唯物论者有杨泉,其代表著作为《物理论》,是主张人死神灭的无神论者。他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贵无”思想。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青年科学家裴頠著《崇有论》,提出“无不能生有”的唯物主义的命题,反对玄学的虚无。欧阳建写了《言尽意论》,驳斥门阀贵族的“言不尽意”的不可知论。鲍敬言的《无君论》把一切罪恶归结为“君主”,对君权神授的谎言,进行了猛烈抨击。道家、医学家葛洪在反对《无君论》时,抓住鲍敬言混淆剥削制度和剥削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的唯心史观,进行论辩。杰出的无神论者范慎写下了光辉的著作——《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进行唯物主义的论证,从理论上批驳和打击了佛教神不灭的谎言。尔后,引出了戴逵、何承天、刘峻等反对因果报应等反佛教斗争。
  道教最初为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其经典《太平清领书》,后来称为《太平经》。东晋时,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改造道术及理论,使之变成为门阀世族服务的宗教。
  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为新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道教形式最终完成。道家的思想对道教的产生有所影响,但两者的关系并不密切。道家是以老庄的天道自然观为主体的学术派别,而道教虽然推崇老子为教祖,却渊源于巫术,和秦汉方土一脉相承;道教相信神仙,追求升天,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提值寡欲。神仙家和道德家应是不同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僧依据玄学推行佛教,清谈家借佛学扩充玄学。佛教的盛行,使道、佛二教矛盾激化。有些学者以老庄解释佛典,使道释有合流趋势。另一方面,王浮作《老子化胡经》以侮辱佛教,引起宗教间纠纷,崇佛和毁佛事件叠起。儒、道、佛、玄四家的纷争调和,分离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多彩纷呈。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替频繁,但在手工业方面却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唯物论和唯心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凡此都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医药学发展,为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医药学交流奠定了基础。

附注

注释①②③④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69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⑤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06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⑥ 〔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⑦⑧⑨⑩11.12.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13、120、127、130、133、135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3.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111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4.〔唐〕房玄龄:《晋书》卷八十五《魏咏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15.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115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6.〔唐〕房玄龄:《晋书》卷四十五《葛洪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17.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41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8.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1页,引《淮南子》卷十九,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19.王登正等:《维吾尔医学发展概述》载《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4期第44页。 20.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2页,引刘义棠《维吾尔研究》第219页,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21.22.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3页,引麦高文《中亚古国史》第93页,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23.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3页,引麦高文《中亚古国史》第95页,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24.《黄帝内经•素问》卷四《异法方宜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1版。 25.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3页,引麦髙文《中亚古国史》第87页,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26.陈竺同:《两汉和西域等地经济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 27.王登正等:《维吾尔医学发展概述》载《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4期第44 页. 28.〔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⑳ 29.王登正等:《维吾尔医学发展概述》载《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4期第45页. 30.王登正等:《维吾尔医学发展概述》载<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4期第46页。 31.》〔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十九《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32.33.34.35.〔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36.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109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7.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15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8.〔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39.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18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0.4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一卷《石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1版。 ⑬ 42.43.4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石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1版。 4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一卷(石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1版。 4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四卷《草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第1版。 4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十二卷《谷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版。 4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十六卷《菜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版。 ⑬ 4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十七卷《菜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版。 5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卷《果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版。 5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三卷《果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版。 5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卷《兽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第1版。 53.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6页,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⑭54.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第5页,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年。 55.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4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56.57.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58.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79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59.〔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四《百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60.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4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61.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79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62.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4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63..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64.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54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65.〔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 66.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54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67.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4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68.〔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69.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54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⑳70.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4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⑪71.72.73.74.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55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⑮75.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156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