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74
颗粒名称: 结语
分类号: R-091
页数: 8
页码: 43-50
摘要: 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也是中国医药学从实践经验的积累,进入系统理论总结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 汉王朝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也是中国医药学从实践经验的积累,进入系统理论总结的历史时期。
  两汉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以维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汉初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建设,建立了较强大的武装力量,制定了封建法律,规定了赋税、徭役制度,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东汉初期为加强皇权,采用了“察举”、“征辟”方法选拔人才,释放奴隶和囚徒,组织军队屯田,精兵简政等措施。由于采取了上述政治措施,缓和了社会与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国家统一,为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农业恢复发展很快,普遍使用牛耕、铁制农具,大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面积产量,使粮食产量增加,全国人口猛增到五千多万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作坊多、规模大、工序集中、设备齐全、技术先进、产品种类众多。丝织业作坊工人数量多,技术先进,丝织品种类多,丝织机械齐备,产品质量高,汉锦驰名世界。此外漆器,造型优美,制作精细,色彩鲜艳,纹饰富丽。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经营范围广,并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商业大城市。对外贸易也活跃起来,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和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交通。两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我国医药学取得了重大发展和显著的成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药帛书,内容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经络、脉象、药物、方剂、内、儿、妇、外、五官等临床各科疾病,以及灸法、导引等各方面;各地出土的汉简,涉及到中药、方剂、治疗等方面内容,生动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黄帝内经》的产生,则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它不仅提出了整体观念、阴阳平衡、邪正斗争和防重于治等基本学术观点,并详细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运气学说,以及养生、解剖、心理、物候、气象学的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难经》是继《内经》以后的又一重要古典医籍,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对脉象、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病证等中医理论作了较为浅显的解释,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药物学知识的第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所载的药物及其功效,绝大部分可靠而沿用至今,所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法法则,也大多正确;《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更集中反映了汉代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其所确立的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所提出的六经分证和病证结合的辨证方法,被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有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在基础医学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临证医学诸方面的明显进步,为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汉时期,北方的匈奴贵族势力强大,严重威胁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时为了全面反击匈奴贵族政权,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国夹击匈奴。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出生入死,被匈奴扣留了十几年,最后乘机逃脱,历经楼兰国、尉犁国、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疏勒国、大宛国、康居国,才到达大月氏国。在大月氏国虽没有完成劝说月氏国联合攻击匈奴的任务,却了解了安息、奄蔡、条支、身毒、犁轩等国的情况。经十三年之久,只带领他的匈奴妻子和甘父一行三人返回长安。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国,虽未能劝说乌孙昆莫东归祁连山,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但却派副使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国、康居国、安息国、身毒国、大月氏国、大夏国等,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携带了各国使者返回长安。从而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东汉时班超出使并治理西域达三十年之久,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为汉代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医事制度已逐渐形成,在中央和地方设有太医令丞、药丞、方丞、侍医、女医、医士长等,在军队中设有伤病医、兽医等医药官员。并有“庵庐”等临时军医院等设施,具有医院萌芽。西汉时在西域楼兰、渠犁、轮台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郑吉在西域设立幕府,治乌垒城;东汉时班超在龟兹它乾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对西域进行行政和军事管理,那么汉朝地方和军队的医事制度也必然和其他制度一样,在西域贯彻执行。
  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和西域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医药交流。中原先进的医药卫生知识传播到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医药学发展,为西域各民族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同时西域地产药材也大批流传到中原,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在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肉苁蓉、葡萄、胡麻、雌黄、水银、麻黄、戎盐、青琅玕等十余种西域的地产药物,说明汉代丝绸之路药物学交流的盛况。另外西域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用一种称为白草的植物煎制成药,治疗箭伤,每获良效,也流传到中原,并被记载到《后汉书》中,可见这种独特的疗法在中原影响之大。此外西域诸地方政权还不断派遣使者给汉朝政府赠送柽柳、胡桐、葡萄、苜蓿、雌黄、珊瑚、琥珀、琅玕、朱丹、犀角、玳瑁、胡椒、诸番、黑盐、姜等西域地产的药材。凡此均说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是何等密切。
  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医药卫生诸方面进行了广泛而频繁的交流。中亚、西亚的大宛国、大月氏国、康居国、大夏国、安息国、奄蔡国、条支国、犁轩国的使者多次来到中国访问,并赠送石榴、葡萄、苜蓿、芝麻、胡桃、象牙、犀角、玳瑁等中亚的地产药材,现其中的大部分植物已被引种在中原,这正是汉代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医药学交流的丰硕成果。汉代,中国和印度交往甚密,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明显位置。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医药学知识也流传到中国,东汉末年的安世高翻译了印度的佛经兼及医药书籍,如《人身四百四病经》、《人病医不能治经》等,就是汉代中印医药学交流的有力凭证。除此之外,两汉时期中国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马亚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医药学交流也甚为密切,东南亚诸国的地产药物龙眼、荔枝、犀角、羚羊、麝香、琥珀等药物不断流传到中国,丰富了中药学内容,其中相当一部分药物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不能不归功于汉代中外医药学交流。越南产的薏苡粒大饱满,能驱蛔虫,被伏波将军马援带回中国,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后又广泛应用于治疗肠痈、脚气病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同时中国的医生也到越南行医治病,为越南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做了出卓越贡献。其中东汉末年的名医董奉治疗交州刺吏杜燮食物中毒一病,被传为千古佳话。董奉一°直是中越劳动人民倍受尊敬的医生之一。凡此都说明汉代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医药交流的密切。
  总之两汉时期,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中原和西域,中国和海外诸国在医药学上进行了频繁的交流。这种交流既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又推动和促进了西域各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以及海外诸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为中国中原人民、西域各少数民族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附注

注释①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45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②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50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④ 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60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⑤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73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⑥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51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⑦ 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89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⑧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⑨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册第32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⑩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1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册第32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12.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册第32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⑬ 13.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⑭14.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册第32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1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六《郑吉传》,中华书局,1956年第1版。 ⑬16.〔宋〕范华:《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17.[汉〕班固:《汉书》卷一十九《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⑬18.[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六《王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19.[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⑳20.〔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21.〔汉〕班固:《汉书》卷一十八《外戚恩泽侯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22.孔健民:《中国医学史纲》第75页引《通典》卷十八《职官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版。 23.[汉〕班固:《仅书》卷一十二《平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24.[宋〕范华:《后汉书》志二十四《百官志》,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25.〔汉〕班固:《汉书》卷一十二《平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26.〔宋〕范华:<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规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27.〔宋〕范华:《后汉书》卷七十八《曾褒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⑳28.〔宋〕范华:《后汉书》卷四十一《钟离意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29.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48页引《淮南子•说山训》,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30.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第48页引《淮南子•汜论训》,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㉛31.〔宋〕范华:《后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32. [宋〕范华:《后汉书》卷三十五《张让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33.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第76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4.〔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第72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35.〔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第136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⑯36.〔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第140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37. [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第156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38.〔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第157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39.〔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第170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40.〔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纲》第258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41.〔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第260页,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42.〔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43.〔宋〕范华:《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⑭44.〔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_版。 45.〔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4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卷二十七,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版。 47.〔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 4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版。 ⑬49.〔宋〕范华:《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50.〔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51.〔宋〕范华:《后汉书》卷一十四《马授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52.李经纬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第95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⑭ 53.54.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册第41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