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洼池与西湖湿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28
颗粒名称: 渥洼池与西湖湿地
分类号: P941.77
页数: 4
页码: 266-269
摘要: 渥洼池为“天马”的故乡,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南湖乡政府东南4公里处,因邻近古寿昌城,又名“寿昌海”“寿昌泽”。
关键词: 敦煌 河流 自然

内容

渥洼池为“天马”的故乡,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南湖乡政府东南4公里处,因邻近古寿昌城,又名“寿昌海” “寿昌泽”。
  自古以来,这里水草绿茵,土地肥沃,禽鸟栖息,兽畜寄居,为理想的天然牧场和屯田佳地。据敦煌文献《寿昌县地境》载:“寿昌海,源出县南十里。方圆一里,深浅不测,即渥洼池水也,利长得天马之所。”传说汉武帝时,有一名叫暴利长的人,原系朝廷命官,因得罪皇上,被充军到此屯垦拓荒时,设计捕捉到一匹野马,献于汉武帝,谎称此马是从渥洼池泉眼跃出的神马。汉武帝见其马体态魁伟,骨骼非凡,以为是他最尊崇的太乙神赐给他的宝马,起名为太乙天马,并乘兴作了《太乙之歌》。从此, “渥洼池”同“天马”一举驰名。
  沧海桑田,昔日的“渥洼池”早已荡然无存。1932年,当地在古渥洼池之地筑坝蓄水,称“黄水坝”。1938、1943、1983年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扩建维修工程,蓄水库达 200万立方米,昔日渥洼池今已成为沙漠中的绿色明珠。如今,这里独得一片清凉世界,凭水望去,但见远山迷荡,烟霭云气,岸柳拂拂,芦苇婆娑,鱼虾遨游(图11)。每逢金秋,瓜果累累,桃梨满树,那红紫间绿的葡萄架似云如霞,而珠光玉色的李广杏更是引人垂涎,为“天马”的故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关于渥洼池,藏经洞出土的唐人《敦煌廿咏》中《渥洼池天马咏》曾云: 渥洼为小池,伊昔献龙媒。
  花里牵丝去,云间曳练来。
  腾骧走天阙,灭没下章台。
  一入重泉底,千金市不回。
  西湖湿地,位于敦煌南湖即渥洼池之北,在地理位置与南湖共同形成了一道保护敦煌绿洲的天然屏障,其重要意义可以说胜过位于这两地的阳关和玉门关。一来曾经两关的设立完全依赖于两地的水源,二来如果这两地的水源千涸,其西侧的库木塔克沙漠便会对敦煌这块绿洲形成极大的威胁。
  在西湖湿地的戈壁大漠,亘古千年的胡杨树(图12-1)、郁郁葱葱的芦苇荡,以及众多红柳、梭梭、白刺和罗布麻等植物顽强地坚守在沙漠前沿,编织成一道又一道不屈不挠的绿色屏障,阻挡着库木塔克沙漠的东移,在保护敦煌、维护河西走廊乃至西部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片戈壁沙漠和绿洲湿地镶嵌共存,大批珍禽迁徙休整,野骆驼、 鹅喉羚等珍稀动物栖息繁衍的广袤之地,这也是一片片胡杨林曾被多次乱砍滥伐、大片枯死,甘草被疯狂采挖,湿地被牛羊任意践踏的极度干旱的多灾多难之地。
  为了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里已经成立了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总面积有66万公顷,区内有野生动物146种,其中鸟类91种,哺乳类38种,鱼类4种,两栖类2种, 爬行类11种。其中国家I级野生动物有野骆驼、金雕、黑鹳等,国家II 级野生动物有鹅喉羚、猞猁、灰背隼、燕隼、红隼、游隼、灰鹤、蓑羽鹤、 白琵鹭、大天鹅、纵纹腹小鸮、雕鸮、短耳鸮等。
  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3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裸果木、梭梭、胡杨、沙生柽柳、沙生芦苇、甘草等,区内还生长有罗布麻、盐穗木、花花柴、 胳驼刺等荒漠或盐生植物,这些都是珍贵的荒漠绿化树种和基因资源。
  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有11.35万公顷,是荒漠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中芦苇沼泽3.428万公顷,是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极为珍稀且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区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历史遗迹,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与敦煌文化的关系,已经在玉门关往雅丹地貌途中, 即距离玉门关仅十公里之处,开发了可供参观的景区。景区内大片湿地、荒漠植被镶嵌于戈壁、沙漠之间,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主要自然景观有湿地苇海(图12-2)、野麻花海、湖风盐沼、胡杨秋色、红柳沙包、雅丹堡垒、戈壁幻境、丹青画山、沙海幽谷和长城烽燧等,又称为“敦煌西湖十景”。
  另外,2010年9月和2012年 9月,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敦煌西湖放归普氏野马27匹,其中有母马11匹。两次放归的野马经过多次自然分群, 逐步形成了三个繁殖群和一个全雄群。如果有缘,在景区内还能见到这些濒临灭绝的普氏野马(图12-3)。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