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庙与西云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26
颗粒名称: 火神庙与西云观
分类号: K917
页数: 4
页码: 260-263
摘要: 火神庙与西云观是敦煌近百座古庙寺观中幸存的两座,对于了解古代敦煌的多元化宗教和寺观建筑艺术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敦煌 古迹

内容

火神庙与西云观是敦煌近百座古庙寺观中幸存的两座,对于了解古代敦煌的多元化宗教和寺观建筑艺术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火神庙大殿位于今敦煌市沙州镇北邮电巷市农机管理站院内北面。现存大殿一处,大殿修筑在用青砖砌筑的台地上,台地高1米,青砖长0.28 米,宽0.13米,厚0.6米。殿基础青砖砌筑,墙体土坯砌筑,土坯长0.35 米,宽0.16米,厚0.06米。门南开,门宽1.3米,高2.2米。殿前用长0.77米~1.4米、宽0.28米的青麻石条做台阶,台阶高0.96米。大殿东西长15.35米,南北宽11米,墙宽0.60米,高7米。平面成长方形,建筑面积168.85平方米。硬山两面坡三开间,前卷棚出廊。苇席板上抹草泥挂瓦。殿前南6.6米处有东西间隔6米的百年古榆树两棵,树周长1.1米~2.9米(图7)。
  据清道光十一年刊《敦煌县志》中所载“敦煌城关总图”,其县城东门外靠北一侧标有“火神庙”。该志卷三“建置志•庙宇”条又载:“火帝庙,在护城东关北面,嘉庆十一年建。”从“火帝庙”所在的方位看,与“敦煌城关总图”中所标识的“火神庙”方位一致,因此可以肯定,这里的“火帝庙”指的就是图中的“火神庙”,由此可知敦煌火神庙建于嘉庆十一年,即公元1806年。
  《敦煌县志》卷七“杂类·风俗”条又载:“元宵前后三夕,各街巷张灯,火神庙灯牌尤盛。”可知这座敦煌火神庙在元宵节期间有燃灯的习俗。
  西云观,位于敦煌市西郊,是敦煌现存唯一的道教建筑(图8-1)。西云观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相传庙观初建时,地址定在县城南郊, 当大殿粧线钉好后,一夜之间,粧线自移到现在的地址,人们认为是神灵之意,不敢再动。建工期间,一朵浮云每日自西而来,为工者遮阳, 故庙观建成后起名为“西云观”。
  西云观创建之初,仅有歇山式的前、后殿各1座,南北配殿各5间。 民国时期曾两次续建,使该观殿堂错落,楼阁相望,雕梁金碧,彩画生辉。
  西云观古建筑坐西向东,为三进院建筑群,东西长95米,南北宽40米。 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灵官殿、真武殿、三清殿、七真殿、八仙殿等十余图7火神庙大殿与殿前古树座殿堂。
  据传,观内的悬塑《西游记》、鲁班窗、花鸟屏风画在当地号称“三绝”。据民间传说,建观时鲁班下界,道子再世,故有“窗棂奇似鲁班技,壁画惊疑道子工”之说。
  据有关介绍,悬塑《西游记》在前殿四周,是以民间所传西游记为蓝本制作的系列彩雕。此雕塑近百米长,高台为基,四面环通,采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故事情节。不过,笔者在2014年9月考察西云观时只见到中殿外的壁画《西游记》(图8-2)。
  鲁班窗,又名“筛底花窗”,镶于正殿门楣。此窗长宽二尺有余,其奇巧之处在于整个窗是用一根根的木头编织出来的,通窗不见一个钉铆。 全窗每边排列五个或六个六角形的小格,每格都是长短均匀的小木条,纵横交叉,榫连而成。此窗设计巧妙,技术高超,沐风雨而不变形,经沧桑而未朽损,世人尊称为鲁班下世所造,故名鲁班窗。至今,这个窗子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敦煌市博物馆(图8-3)。
  花鸟屏风画,在前殿中心神龛西壁,共四幅,整个画面线条流畅,技法娴熟。特别是一幅《麻雀啄谷图》,谷穗子粒饱满,沉甸欲坠,雀儿似啄非啄,形象逼真(图8-4)。
  另外,前殿内左右两壁,绘《唐王游地狱图》《王灵官转世修行图》。画者以娴熟的笔法绘出的华丽衣着,好似微风徐起,衣袂飘然,佩玉叮当;人物的喜怒哀乐跃然墙上,或怒或叱,如泣如诉,皆萦绕耳畔(图8-5)。
  神秘的传说,优美的景致,使敦煌西云观成为闻名遐迩的“香火胜地”。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