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古城与白马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25
颗粒名称: 沙州古城与白马塔
分类号: K917
页数: 3
页码: 258-260
摘要: 夏秋时节,来到敦煌,当你傍晚乘着习习凉风,过党河大桥西行,漫步在郊外的田间小路上时,一座古老的土墩在清烟淡雾中若隐若现,几段断墙残垣映入眼帘,棉花吐白,玉米飘香,桃李醉人,令人心旷神怡,恍入世外桃源。这就是沙州古城遗址(图5)。
关键词: 敦煌 古迹

内容

夏秋时节,来到敦煌,当你傍晚乘着习习凉风,过党河大桥西行,漫步在郊外的田间小路上时,一座古老的土墩在清烟淡雾中若隐若现,几段断墙残垣映入眼帘,棉花吐白,玉米飘香,桃李醉人,令人心旷神怡,恍入世外桃源。这就是沙州古城遗址(图5)。
  沙州古城遗址今已辟为耕地,仅在南、西、北三面有残存的断续城墙。 原古城规模较大,东西宽约718米,南北长约1132米。在西北角留有城墩,比城墙高出一倍多。下部为夯土版筑,上部多用厚大土坯砌成,残高16米。
  汉武帝开通西域,于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县,后置敦煌郡。该城就是当时的敦煌郡治,是汉王朝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肩负着“西抚诸国,总护南北交通”的重要任务。公元400年,李翯在此城建都,称西凉王,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421年,北凉王沮渠蒙逊派兵攻打敦煌城,敦煌太守李恂带领长史宋承、武卫将军张弘等将士坚守此城。随之,蒙逊又亲自率兵两万余众来攻城。围攻数月,损兵折将,久攻不下,只好令将士在城东党河上筑起高三丈、宽三丈五的大坝,拦聚党河水淹城。李恂挑选了一千壮士,搭板为桥,偷偷地潜出城外,意欲决堤放水,保护城池。不料,这一行动被敌兵发现,壮士被杀害,目的未能实现。最后,水淹州城,宋承、张弘只得开门投降,李恂自杀身亡,百姓尽遭杀害。西凉国灭,该城逐渐衰落。
  隋唐时期,该城仍是郡、州治所在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瓜州;武德五年(622年)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年),正式名为沙州。
  清雍正三年(1725年),党河决堤,冲毁城池,故弃旧城另筑新城(今敦煌城)。
  敦煌古为中西要道上的咽喉之地,东来西去的商旅、各国使臣、将士和僧侣都要从这里经过。而今,当年气势恢宏的城门楼子已成为一堆黄土, 两条新修的马路把这段古城墙紧紧夹在中间。由于修路,部分城墙被破坏,如今只剩下这不足20米的城墩。另外,在白马塔南面一百多米处还残存几段城墙断垣。
  白马塔,在沙州古城遗址南面约一公里处。相传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九月,皇帝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和陵江将军姜飞,率七万人马西伐龟兹,并嘱咐:“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等于384年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三十余国后,请高僧鸠摩罗什东归传经。
  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夜晚梦见他所乘的白马托梦说,白马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祖之命,特送他东行。现己进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之地,到葫芦河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果然白马已死去。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塔以纪念,取名“白马塔”。
  现存白马塔造型别致,古朴玲珑,塔身9层,高12米,直径7米, 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基层呈八角形,以砖包砌,每角面宽3米,第2~4层呈折角重叠形;第5层下有突出的乳钉,环绕一周,上为仰莲花瓣;第6层为覆钵形塔身;第7层为法相轮形;第8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铃一只;第9层为连珠式塔尖。
  整体塔呈明代喇嘛塔风格(图6)。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即白马下葬的这一天,人们还能听到白马的萧萧长嘶。
  有诗叹曰: 晋宋梁陈齐代间,高僧求法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辈曾知前辈难。
  云岭崎岖浸骨冷,流沙波浪彻心寒。
  当佛发愿前途进,往往将经容易看。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