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与月牙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24
颗粒名称: 鸣沙山与月牙泉
分类号: K917
页数: 4
页码: 255-258
摘要: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位于敦煌市南五公里处,夏季白天烈日流沙烫脚,故晚餐后黄昏去最佳。
关键词: 敦煌 古迹

内容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位于敦煌市南五公里处,夏季白天烈日流沙烫脚,故晚餐后黄昏去最佳。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连绵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相对高度数十米或百米以上。主峰海拔1700余米。山体为流沙堆积而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远看,山势如虬龙蜿诞起伏;近观,峰峦如削,脊似刀刃(图3)。
  然而,登三危山之险,在此荡然无存。你只会感到很累,会更深刻地理解“看起容易做起难,,这句话的含义。绵绵细沙,看上去令人心旷神怡,忍不住想在上面翻滚,但在上面爬行,却是进一步,退半步,似乎始终行而不进;仰望若远若近的峰顶, 常使游人望沙兴叹:“难!难!难于上青天。”
  不过,当你气喘吁吁,深一脚、浅一脚地爬上山顶,顿时天地豁然开朗,放眼望去,一道道沙峰在夕阳照耀下,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眼前的沙坡,微风吹来,如清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 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再往山下看去,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 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
  其实,登上山顶的享受还不仅仅是眼福,更多的是下山的体验。当你顺着陡坡或滑、或滚、或跳,如得要领快速下滑时,会觉得两肋生风,驾空驭虚,仿佛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如不得要领,跌跌姅绊,连滚带跳, 也别有一番情趣。
  而假如能结伴数十人、数百人一起下滑,推动流沙疾速奔泻,只见沙浪滚滚,如同一幅幅锦缎张挂沙坡,又若金色群龙飞腾,耳边骤然响起阵阵轰鸣声,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鸣,不绝于耳,令人惊心动魄而又玩味无穷。鸣沙山便是因此得名,而其鸣响之谜,可能是因沙粒互相摩擦发出声响,众声汇集共振,再经山谷共鸣放大音量,然后形成巨大轰鸣声。
  下滑到山脚,缕缕浓郁的沙枣花香直扑鼻窦,继而是一股清冽的凉气扑向脸面,眼前便是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图4)。
  古人云:“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泉边,白杨亨享玉立,垂柳阴阴翠拂,沙枣花香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泉内,游鱼成群,岸边绿草如茵。据传此鱼称“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称“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据说,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称为“药泉”。
  泉南岸台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湖光倒影,相映成趣。泉四周是高耸的沙山,然而,“经历古今,沙填不满”“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其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经科学家考察,这儿沙不掩泉有两个原因:一是党河地下潜流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泉内,使泉水保持动态平衡;二是由于泉水四周沙山环绕,地势南北高、东西低,风随山移,从东南口吹入,急旋上升,挟带细沙,飞上山头,又从西北山口吹出,这种常年特定的风向走势,造成了沙粒上升和泉如月形的美景。
  然而,“沙不填泉”并非永恒不变。据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东西长约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水面骤减,水位下降,目前东西长仅百余米,南北最宽处仅20余米,平均水深不足1米。20世纪60年代初,水域面积22亩;1998年水域面图4月牙泉积仅存6亩,后淘泉清淤、回灌治理,2005年水域面积8.5亩。
  这些枯燥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想到这些数字,看着眼前依然算得上如烟如画的美景,真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