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割壁画的俄国探险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18
颗粒名称: 剥割壁画的俄国探险队
分类号: K105
页数: 4
页码: 238-241
摘要: 当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和日本大谷探险队等在中国西北活动时,俄国人也分外眼红,积极筹备,准备前来分食。
关键词: 敦煌 历史 事件

内容

当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和日本大谷探险队等在中国西北活动时,俄国人也分外眼红,积极筹备,准备前来分食。
  其实俄国人到敦煌的时间比英国人斯坦因还要早一步。1903年奥勃鲁切夫便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两包写本,代价是六包劣质的石蜡。
  鄂登堡(1863—1934年),又译奥登堡,俄国探险家,生于后贝加尔州。1885年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梵文波斯文专业毕业。1894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00年为俄国科学院研究员,1903年被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908年被选为院士。1903年创建俄国中亚研究委员会,以后又组织了几次中亚考察队。1904年起任科学院常任秘书,1916年任亚洲博物馆馆长,1917年又在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中当过教育部长(图11)。
  鄂登堡对中国西北的考察活动是在所谓的“俄国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的,该组织是研究中亚及东亚的俄国委员会的简称。而其中扮演最重要也是最不光彩角色的是俄国驻喀什领事馆,这也是一个当时为各国探险家和考察团服务的中间机构,该组织也向俄国及各国提供中国新疆各地的文物消息,并直接参与盗劫活动,得到过数以千计的宝物,他们亦与当地的文物贩子相互勾结。
  1914年沙俄的一个考察团成立,成员有鄂登堡、画家兼摄影师杜丁、矿业工程师兼地形测绘员斯米尔诺夫、画家宾肯贝格、民族学家罗姆贝格、十名辅助人员和一名中国翻译,以及在到达新疆塔城后雇用的七名哈萨克人。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敦煌莫高窟(图12)。
  考察团是沿塔城、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到敦煌的。1914年 8月20日他们到达千佛洞,然后按计划分工进行。在敦煌期间,他们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复描、绘画、测绘、考古清理、发掘和记录工作,包括很少有人注意的莫高窟北区石窟也都作了一定的考古清理,并绘制了莫高窟南区和北区的崖面平面图。
  考察团的主要工作是在敦煌最为寒冷的冬天进行的,工作一直进行到1915年初。当时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参战的消息使他们恐慌,不得不提前结束考察,于1915年1月26日启程回国。他们不仅带走了在莫高窟测绘的443个洞窟平剖面图、拍摄的2000多张照片、绘制的几百张绘画以及记录的详细资料,还剥取了一些壁画,拿走了几十身彩塑,同时带走了从南北两区洞窟中清理发掘出来的各类文物,加上在当地收购的文物,如各类绘画品、经卷文书等,浩浩荡荡地离开了莫高窟,真可谓满载而归(图13)。
  鄂登堡考察团回国后,将他们的资料分成两部分:写卷移交亚洲博物馆, 即今天的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艺术品、地形测绘资料、民族学资料、考察记录和日记等存入俄国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地理学会等博物馆,后全部收藏在艾尔米塔什东方部。现藏于此博物馆的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等主要包括雕塑、壁画、絹画、纸本画、麻布画以及丝织品等。其中幡画66件、绢画137件、纸本画43件、壁画14幅、彩塑28幅、 织物58件,以及近两千张照片等,而藏于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的佛经文书约有 2万件。
  由于诸多原因,俄罗斯的这批文物,尤其是其中的绘画一直很少透露,不过近年有所改观。另外因为鄂登堡的工作日记一直密藏在苏联科学院档案库,所以他如何搞到这么多的藏经洞文物,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探险队带走的文物中,至少有十多幅从洞窟中剥割的壁画,其性质与华尔纳用胶布剥取壁画的手段同样恶劣,但知道华尔纳卑鄙行为的人很多,而对于俄罗斯探险队的卑鄙行为,却几乎无人知晓,很少有人对此披露并谴责。俄罗斯探险队盗走的这批壁画,都是艺术精品,其中有北魏第263窟的伎乐天、千佛、供养人(图14),也有隋代第433窟的《瞵子经变》等,且面积很大,如第263窟的伎乐天、千佛、供养人高197厘米,宽69.5厘米;第433窟的《賧子经变》高17厘米,宽144厘米(图15)。另外,他们盗走隋代第 253窟彩塑菩萨、宋代第111窟彩塑阿难和迦叶等,也都是艺术精品(图 16)。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