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工精湛的丝质绣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11
颗粒名称: 绣工精湛的丝质绣品
分类号: K86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第130窟窟内,第122、123窟窟前以及第125—126窟窟前裂缝中分别发现了丝织物一批,经整理共60多件,其中北魏太和十一年时期的丝质刺绣佛画特别引人关注。
关键词: 敦煌 文物 研究

内容

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第130窟窟内,第122、123窟窟前以及第125—126窟窟前裂缝中分别发现了丝织物一批,经整理共60多件,其中北魏太和十一年时期的丝质刺绣佛画特别引人关注。
  这幅绣工精湛的佛画,发现于第125—126窟窟前裂缝中,残高56厘米, 残宽59厘米。从残存部分可以看出此画由三部分组成,即横幅花边、说法图、发愿文和供养人(图41)。
  横幅花边由联珠状龟背纹与圆环纹叠套组成主体纹样,空隙内填饰忍冬、花苞、花蒂纹,四周空处饰以忍冬纹和鱼纹。
  说法图中的人物形象残损严重,从少量残迹推测,居中者为穿红色袈裟的结跏坐佛,坐佛右侧为身穿绿色长裙的胁侍菩萨。坐佛左侧全残,按照布局,此处应有一身胁侍菩萨。
  发愿文和供养人中,发愿文居中,从右往左纵书十四行,每行十字,现存文字约有半数。文中残存“……十一年四月八日直懋广阳王慧安造”等记载。发愿文左侧残存男供养人二身,第一身为身穿袈裟的供养比丘;第二身残存头部和足部,长脸、直眉、圆目,头戴黑色圆顶高帽,脑后垂带,足穿乌靴,榜书题名仅存一“王”字,当系“……王”。发愿文右侧有女供养人一列五身,第一身为光头,身穿红色袈裟,榜书题名“师法智”;第二身至第五身都戴紫褐色高冠,脑后垂带,身穿对襟桃形忍冬纹和卷草忍冬纹长衣,长裙覆脚后曳,衣裙或绿或黄,依次题名“广阳王母”“妻普贤”“息女僧赐”“息女灯明”。
  该绣品由三层织物组成,正反两面为细而柔软的平纹丝织物,中层为较粗的麻织物。正面的佛画是在黄褐色的丝织物上以锁针绣法绣制。四周镶以丝织物边。绣品的花边部分,仅以彩线绣出花纹,其底即黄褐色丝织物。花边以外的其他部分则全部绣出,衬底处用浅黄色线,图像用红、黄、绿、紫、蓝等彩色线。朱红主要用于表现服饰和人物的鼻、耳、手、脚等, 绿、蓝色用于表现花纹,紫褐色用于表现冠带、靴等。画面配色和谐协调, 色彩鲜明浓丽,绣工精湛。
  这件绣品,是表现佛教题材的绣品中较早的一件。它的发现,为探讨由汉至唐刺绣工艺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