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农业生产的历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07
颗粒名称: 指导农业生产的历书
分类号: K86
页数: 4
页码: 211-214
摘要: 历书,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历代天子,都十分重视修订历法一事。历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王朝时代,由于历书是由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皇书”。
关键词: 敦煌 文物 研究

内容

历书,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历代天子,都十分重视修订历法一事。历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王朝时代,由于历书是由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皇书”。
  我国远在古代就设有专掌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职。秦汉有太史令, 唐代设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监,明清改名为钦天监。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书,但因时间久远,古代历书如何演进发展,因实物太少而难觅其发展轨迹。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历日,则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敦煌遗书中共有古历40余件。其中,最早的是北魏历日, 最迟的是北宋历日,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宋初历。在我国,除出土的少许汉简记载内容简单的历谱外,敦煌古历日是现存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批古历书。
  这些历日文书有中原类和本地编写类两种。其中来自于外地者只有五件:《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 十二年(451年)历日》《唐乾符四年丁酉岁(877年) 历日》《唐大和八年甲寅岁 (834年)具注历日》(图29)、《唐中和二年(882年)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日》《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应天具注历曰》。
  藏经洞保存的40余件历日,除少数来自中原王朝和外地外,有35件是敦煌当地自编的,其中最早者为《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岁具注历日》。自古以来,历书都是由封建王朝组织编写,并向全国管辖区颁发的,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以前,敦煌地区使用的就一直是唐朝的历书。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吐蕃军队攻占了敦煌,敦煌同唐王朝的联系被割断,象征王权的中央历书也无法颁行到这里了。吐蕃使用地支和十二生肖纪年, 这不符合汉人行之已久的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的习惯,也无法满足敦煌汉人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敦煌地区开始出现当地自编的历书。60余年后,尽管张议潮举义成功,使敦煌重新回到了唐王朝的怀抱,但敦煌地区自编历书已成习惯,民间仍继续使用自编历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初,前后达两个世纪之久。因此,敦煌出现了好几位大历学家,最重要的就是翟奉达和翟文进父子俩,也可能是叔侄。已知翟奉达撰订的有《大唐同光四年具注历日》《天成三年戊子岁具历》《天福十年具注历》等。
  相对于朝廷颁行的历书,地方历书常常被称作小历。敦煌历日的朔日与同一时期的中原历不尽一致,常有一到二日的差别,闰月也很少一致,比中原历或早或晚一两个月。但纪日干支同中原历却十分一致,表明中国古来干支纪日的连续性并未因地方自编历日而中断,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敦煌历日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来自西方基督教的星期制度。星期制度最早引入我国历法,就是从敦煌历日开始的。一星期的各日在敦煌历日中都有特定的术语:星期日是“密”,从星期一到星期六依次是“奠”“云汉”“嘀”“温没斯”“那颉”“鸡授”。一般说来,敦煌历日都在正月初一注上星期几,以后的都省略了,或只在星期日注一“密”字,以下由人们推算。
  在敦煌40多件历日中,《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二年(451 年)历日》,内容十分简单,但这是现存敦煌历日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也是现知唯一的北魏历书实物。《唐乾符四年丁酉岁(877年)历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本历书,也是现存敦煌历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件(图30)。
  敦煌历日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历书的演进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在中国历法史上意义深远。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