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天书”《敦煌曲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79
颗粒名称: 音乐“天书”《敦煌曲谱》
分类号: J618
页数: 3
页码: 155-157
摘要: 《敦煌曲谱》,亦称唐人大曲谱、敦煌卷子谱、敦煌琵琶谱等。于1908年被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劫走,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 P. 3808。
关键词: 敦煌 历史 曲谱

内容

《敦煌曲谱》,亦称唐人大曲谱、敦煌卷子谱、敦煌琵琶谱等。于 1908年被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劫走,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 P. 3808。
  P. 3808写卷正面为《长兴四年(933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乐谱便抄写在其背面,为一种符号型乐谱,有分段曲谱共25首,题名分别为:1.《品弄》;2.《弄》;3.《倾杯乐》;4.《又慢曲子》;5.《又曲子》:6.《急曲子》;7.《又曲子》;8.《又慢曲子》;9.《急曲子》; 10.《又慢曲子》;11.(佚名);12.《倾杯乐》;13.《又慢曲子·西江月》;14.《又慢曲子》;15.《慢曲子·心事子》;16.《又慢曲子·伊州》; 17.《又急曲子》;18.《水鼓子》;19.《急胡相问》;20.《长沙女引》; 21.(佚名);22.《撒金沙》;23•《营富》;24.《伊州》;25.《水鼓子》。 其中一些曲名虽有重复,但曲谱内容并不相同。全谱有三种不同笔迹,共录谱字2700多个。这些谱字系汉字之笔画最少者,或减略之笔画,有的类似汉字之部首,或称之为“省文”“半字符号”,有一、丨、七、八、匕、 几、乙、厶等二十种形态。曲谱除用这些音高符号作为谱字外,还附加有几十种辅助性的汉字或点画类的标记符号。它们可能包括节拍、速度、反复、 表情、调式、力度及演奏手法等含义。此曲谱所用符号,仅少数与传世之几种曲谱符号有相同之处,更多的符号尚有待于解释(图26、图27)。
  《敦煌曲谱》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曲谱,中外音乐史家对该曲谱行了大量的解译研究,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是器乐谱,其中多数学者认为是琵琶曲谱,少数学者认为是筚篥谱;另一种则认为是半字乐谱,系工尺谱之前身。最早研究此谱的是日本学者林谦三,他从1937年至1969年,先后数次发表论文,认为《敦煌曲谱》为琵琶谱,主要根据为日本现存的一些古谱,记法与此谱有相同之处,后又得到P. 3539之“二十谱字”指法表,以为佐证。
  林谦三于1955年又将曲谱 25首全部符号,用他的推算方法译成五线谱,用全音符号记写,没有节拍,因而不成曲调,亦不能演奏,但首次提出了定弦与音高问题。1954年我国学者任二北发表《敦煌曲初探》,提出了“板眼说”,认为《敦煌曲谱》 里有“板眼”记号:“口”是板,“•”是眼,认为敦煌曲谱应当有流畅、 完美、动人的曲调。他的“板眼论”对后来的研究很有启发,但由于任二北先生不是一位专业音乐家,故在译谱方面却不能通。1954年,王重民在所辑《敦煌曲子词集》中,称敦煌曲谱为“工尺谱”。1964年,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称此谱为“敦煌唐人乐谱”,认为此谱属于工尺谱体系, 宋代称“燕乐半字谱”,是当时教坊间通用的记谱符号,很可能就是筚篥上所用的工尺谱。
  1981年,叶栋发表《敦煌曲谱研究》,他吸收了林谦三和任二北的一些研究成果,将《敦煌曲谱》译成了带有特定节奏韵律的五线谱,用不同的推算方法,改变了琵琶定弦的音位序列,并参考中国民间音乐,将曲谱加了一些眼号,寻找出拍、眼的规律,使乐曲结构丰富,并用所译之谱, 施以配器,使之成为可以演奏、有一定音乐效果的曲谱。但他的推论尚有不够严密之处,译谱也不尽完善准确,有人认为其译出的音乐令人难以接受,曲调“怪异”,节奏“不正常”。不过,对叶栋译谱的质疑、讨论, 大大促进了《敦煌曲谱》的研究,中国音乐学界何昌林、陈应时、席臻贯等人,也根据他们各自的理解,译出了曲谱,并录制了音响资料,但学术界对这些译谱也都存有异议。
  《敦煌曲谱》虽仅有25首,但古奥难识,确实令人有神秘莫测之感, 难怪人们要将此谱称为“音乐天书”。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