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言的述说——藏经洞出土文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60
颗粒名称: 第三章无言的述说——藏经洞出土文献
分类号: K86
页数: 60
页码: 125-182
摘要: 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该窟因曾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文书和美术品等文物而得名。藏经洞出土文物与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关键词: 文物 考古 世界

内容

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该窟因曾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文书和美术品等文物而得名。藏经洞出土文物与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藏经洞(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侧壁内。窟内靠北壁有一长方形禅床式低坛, 上端坐一身彩塑高僧像,西壁北侧嵌一石碑。据碑文记载,洪辩俗姓吴,在吐蕃时期和张议潮收复河西之后,在宗教上和政治上起过重要作用,受到唐王朝的恩宠和褒奖。洪辩去世后,其弟子在该窟内安置洪辩真容塑像立碑,成为纪念洪辩和尚的影窟。
  关于洪辩影窟被封闭成为藏经洞的原因,有『避难说』『废弃说』『书库改造说』等几种不同的观点,被封闭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80年左右。
  藏经洞的发现者是王圆箓道士,是在清理第16窟甬道积沙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其发现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藏经洞发现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说发现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198年),目前学界认为后一说较为可信。
  藏经洞文物发现后,王圆箓道士曾将一些文物作为巴结交识官吏的赠物礼品。当时的敦煌县令汪宗翰、甘肃学政叶昌炽、甘新总督长庚等人均藏有敦煌遗物。 19世纪末,西方各国的探险队、考察队陆续前来我国西北部考察发掘,当他们得知敦煌藏经洞文物出土的消息后,纷至沓来,掠夺敦煌宝藏。
  首先是俄国人奥勃鲁切夫于1905年来到敦煌,以低廉的代价骗取到藏经洞写本两大包。 随后陆续有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以及俄国人鄂登堡等人来到敦煌,用各种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劫到大量藏经洞出土文物。美国人华尔纳于1923年来到敦煌,此时藏经洞已是空无一物,便用特制的肢布在洞窟中共剥取26块壁画,并盗走第328窟内一尊精美的唐代菩萨塑像。
  藏经洞文物发现伊始,就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劫掠,大部分文物随着西方列强探险队的『光辉业绩』而流落海外,小部分劫余留在国内。敦煌藏经洞文物现分藏于英、法、俄、日、美、 印度、丹麦和中国等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多达5万件以上。这批古代写本和刻本,始自晋代, 扩于六朝,盛于隋唐,终于五代宋初,历时六七个世纪。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体可分为九类:佛教文献;道教文献;摩尼教、景教文献;儒家典籍;文学作品;社会经济资料;历史、地理资料;科学技术资料;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这些文献对于研究我国魏晋至唐宋时代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