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第323窟佛教史迹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41
颗粒名称: 初唐第323窟佛教史迹画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4
页码: 067-070
摘要: 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史迹画,即根据史籍记载或民间传说而描绘的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迹和灵应故事等内容的图画。初唐第323窟中,集中描绘了八幅佛教史迹画,北壁有《张骞出使西域》《佛陀晒衣石》《佛图澄神异故事》《阿育王拜塔》《康僧会建康传教》等; 南壁有《西晋石佛浮江》《东晋高悝得金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祈雨》等。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一个人有所成就,就想写个什么传;一个政权巩固后,就想编个什么史, 试图用文字记载的形式褒己贬他,并让自己永垂不朽。
  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史迹、嗣传的记载。在佛藏中, 除了大量的经、律、论、疏外,史传部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史迹画,即根据史籍记载或民间传说而描绘的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迹和灵应故事等内容的图画。
  初唐第323窟中,集中描绘了八幅佛教史迹画,北壁有《张骞出使西域》《佛陀晒衣石》《佛图澄神异故事》《阿育王拜塔》《康僧会建康传教》等; 南壁有《西晋石佛浮江》《东晋高悝得金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祈雨》等。
  《张骞出使西域》,介绍佛教进入中国的缘由,说是汉武帝时,派霍去病讨伐匈奴,获得“金人像”,长一丈有余,武帝将其放在甘泉宫烧香礼拜, 但不知叫什么名号,于是派张骞到西域去“问佛名号”,归回后中国人才知道天竺(印度)有佛教。
  《康僧会建康传教》,描绘三国东吴时,高僧康僧会在建康(南京)传教的事迹,如康僧会以神通献舍利给吴王孙权,孙权于是信佛造寺。又如孙皓不信佛,在铜佛像上撒尿,立刻遭到报应,周身红肿,阴部尤剧,痛楚号呼。待宫女劝其信佛后,顷刻即愈。孙皓随后到郊外迎康僧会入宫(图30)。
  《西晋石佛浮江》,描绘西晋建兴元年(313年)时,吴淞江里飘来两身石佛,题记中有“石佛浮江,天下希瑞”。有巫祝和道士设醮迎接而风浪不止;后有佛徒朱应,将石佛迎至通玄寺供养。
  《东晋高悝得金像》,描绘东晋咸和(326—334年)年间,丹阳尹高悝于张侯桥浦掘得一金像,无佛背光及佛座;其后年余,临安渔人张侯世又于海上得莲花佛座;至咸安元年(371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 于海底得一佛背光,三者对接“恰然符合”,是为一体。
  《佛图澄神异故事》,描绘十六国时期高僧佛图澄的事迹,说是佛图澄有很多特异功能,如晚上读经时,便将肠子从腹内拉出来,满屋通明;每逢斋日,则到河边清洗肠子。更神奇的是,有一次在京城与后赵皇帝石虎闲聊时,突然感知遥远的幽州城失火,立即取一碗酒,用嘴喷向东方,变为大雨,灭了大火,幽州人都能闻到雨中有酒味。此外,佛图澄还能听铃链响声,预卜吉凶 (图31、图32)。
  《隋文帝迎昙延法师祈雨》,描绘开皇六年(586年)天旱之时,隋文帝请昙延法师于大兴殿祈雨的故事(图33)。
  上述六组画描绘了自西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以至隋代的与佛教有关的历史。
  另外两组是印度佛教史迹故事,一为《佛陀晒衣石》,描写释迦牟尼于池中浣洗袈裟后即在此大石上曝晒,天女以水洗涤石上污秽;时有外道婆罗门以脚玷污此石,遂便遭雷击。一为《阿育王拜塔》,描写的是阿育王误拜外道尼乾子塔,因而此塔立即坍毁。
  如将这两组印度佛教故事放到前面,和六组中国佛教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显然是一部颇为完整的佛教史。
  这些故事中,虽然有很多虚构的传说,也有很多编造的历史细节,但真实的高僧、真实的帝王等人物,加上大体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有趣的故事, 一般信众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