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闭的修炼之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23
颗粒名称: 幽闭的修炼之所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摘要: 有些游客一到莫高窟,就迫不及待地急于进洞窟参观。其实,稍微驻足几分钟,观察欣赏一下洞窟的外貌和周边的环境,会感受到更多的情趣。在吐鲁番柏孜柯里克、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菩萨像几乎都塑放在封闭的深深的洞窟之中,而在龙门、大足等石窟,佛、菩萨像则大多雕刻在露天开放的浅浅的摩崖龛内。在炳灵寺、 麦积山等石窟,则两种情况大致各半。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有些游客一到莫高窟,就迫不及待地急于进洞窟参观。其实,稍微驻足几分钟,观察欣赏一下洞窟的外貌和周边的环境,会感受到更多的情趣。
  到过其他石窟的游客都会注意到,在吐鲁番柏孜柯里克、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菩萨像几乎都塑放在封闭的深深的洞窟之中,而在龙门、大足等石窟,佛、菩萨像则大多雕刻在露天开放的浅浅的摩崖龛内。在炳灵寺、 麦积山等石窟,则两种情况大致各半。
  假如将从西往东的洞窟外貌,用照片一张一张地连接起来观赏,就会发现佛、菩萨造像似乎正在一步一步地慢慢地从洞内走向洞外,颇为有趣。
  佛、菩萨像是人们顶礼膜拜的主要对象。所谓佛、菩萨像,实质上是神像。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同一内容,给人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洞窟内和洞窟外的神像赋予人们的感受也就可能不一样。洞窟外的造像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人的视野开阔了,此时人的心灵却变得狭窄了。因为窟外摩崖龛的造像是开放性的,其功能是弘扬佛法,人们在其面前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管你是想看还是不想看。当你走到四川的大渡河和峨江、青衣江汇合处,睁开眼睛就会看到巨大的乐山大佛;一走到麦积山前,东崖高大的隋代佛、菩萨像也自然会进入您的眼帘。撇开巨大的佛、菩萨像不论,还有炳灵寺、北石窟寺和龙门等石窟那遍山的蜂窝状摩崖小龛,都自然而然地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将视线从一个龛转向另一个龛,好像看电视时转换频道一样,人们实际上很少有自己的选择权。龛中的造像内容,则好像那电视播放的各类节目与广告,观众的视觉心理基本上是被动的。
  当人们要进入那封闭式的洞窟中时,却是有选择的,因此观看窟内造像的视觉心理便带有主动性。何况,一个洞窟即是一个天国世界,人们进入这个世界里,不仅要膜拜正壁龛内的佛、菩萨造像,更多的是巡礼观想四壁的佛教故事画、经变画等纷繁复杂的画面。然而,究竟是先观想哪一幅画中的哪一块画面,人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并且即使观看某一具体的画面,人们各自所体会的,即所想的也各不相同,观想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这一块块任意而定的画面,就好像现代电脑中的许许多多窗口,从这扇窗口进去,你可能进入游戏天地,从那扇窗口进去,你会和一些不相识的人聊天,等等。
  封闭的空间有时更有利于激发人的想象力,这也好像现代餐厅中的包厢,许多活动都是在里面进行的;而开放的环境有时却阻碍人的思维,如餐馆大厅中的散座,人们在喧闹中增添的是更多的食欲。所以,窟内更有利于个体的内心观想活动,窟外更有利于集体的顶礼膜拜活动。窟内是个人世界,窟外是人人世界(图8)。
  从古代造龛者(施主)的目的来看,摩崖龛的功能主要是积功德,并且有表白张扬的意味;而洞窟除了有积功德和表白张扬的功能外,还可能有修禅、巡礼、观像、礼拜的功能。并且从经济情况来看,浅小的摩崖龛图8北魏第254窟内景为各阶层,特别是普通百姓以独立形式积功德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更有利于佛教的弘扬、传播、发展,因为洞窟需要人进入里面才能受到佛教的影响, 而摩崖龛则不需要人进入,在有意无意之间人们就会受到佛教的影响。
  主动有主动的乐趣,被动有被动的愉快。孤独时玩玩电脑,闲适时看看电视;有事进包厢,无事入散座;窟内观想,窟外礼拜,一切随意,不必固定某一模式。有诗云:一切去矣,曰止则止;万般来了,思观便观。
  因此,当我们到各佛教石窟巡礼时,首先要了解其洞窟形式是窟还是龛,并注意观察其周围的环境,才能真正品尝其不同之趣味。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