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丝绸之路民族的民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45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丝绸之路民族的民歌
分类号: I057
页数: 50
页码: 226-275
摘要: 本文讲述了民歌,在民间文学园地中恐怕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文学样式了。在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集中地反映出先秦时代中国境内汉民族及各少数民族处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意志和愿望。“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情动于中而形而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的先人,对民间歌谣的形成、形态以及本身形式的变化都有着比较科学、清醒的理论认识。在古代丝路西域各民族中,有着丰富多采,品种繁多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
关键词: 传说人物 民间歌谣 民间故事

内容

民歌,在民间文学园地中恐怕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文学样式了。在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①,“心之忧矣,我歌且谣”②。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集中地反映出先秦时代中国境内汉民族及各少数民族处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意志和愿望。“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③,“情动于中而形而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④。我们的先人,对民间歌谣的形成、形态以及本身形式的变化都有着比较科学、清醒的理论认识。在古代丝路西域各民族中,有着丰富多采,品种繁多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哈萨克族的“吉尔”,维吾尔族的“考沙克”,柯尔克孜族的“额尔”,锡伯族的“舞春”,达斡尔族的“大奥”,回族的“花儿”,这些称谓各异的民歌,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丝路各民族的风情、心理和性格特征,勾画出具有各自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形象。在演唱形式上,这些民歌大都能“歌”,而非“谣”,有的还载歌载舞,具有鲜明的口头文学和浓郁的民间艺术的特色。在西域这块美丽富绕的土地上,有着产生民歌的肥沃的文化土壤;丝路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歌文化传统。过去,它们曾伴随着丝路民族的形成、崛起而滋生、流传;今天,它们将随着丝路民族的振兴、发展而不断繁荣,放射出新的光彩。

附注

①④《毛诗序》。 ②《诗经·魏风·园有桃》。 ③《毛诗诂训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出版者:乌鲁木齐

出版地:1994.11

本文讲述了“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丝绸之路”具有数条干线和许多支线,但大致可以分作四条:(一)草原丝绸之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路;(二)绿洲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作沙漠之路),指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片片绿洲的道路;(三)海上丝绸之路,指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路;(四)西南丝绸之路,指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而到印度、东南亚以远的通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