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384
颗粒名称: 白塔山
分类号: P281
页数: 3
页码: 351-353
摘要: 白塔山系九州台的支脉之一,海拔1600米~1700多米,由许多黄土梁峁构成,形成“白塔层峦”景观,列居兰州八景之一。白塔山极顶,俯瞰兰州城中,如列指掌,并且通过山下黄河镇远浮桥,即可进入兰州城。明代景泰间,太监刘永诚在山顶梵寺遗址建白塔,围塔建白塔禅院,因此得名白塔山。
关键词: 地名 白塔山 兰州

内容

白塔山系九州台的支脉之一,海拔1600米~1700多米,由许多黄土梁峁构成,形成“白塔层峦”景观,列居兰州八景之一。白塔山极顶,俯瞰兰州城中,如列指掌,并且通过山下黄河镇远浮桥,即可进入兰州城。明代景泰间,太监刘永诚在山顶梵寺遗址建白塔,围塔建白塔禅院,因此得名白塔山。因白塔山位于兰州城北,亦称北塔山,以方位与佛塔而得名。经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白塔山前山建筑群形成“地天泰”格局:代表“地”的地藏殿建筑在山顶白塔后面(北面);代表“天”的玉皇阁却建在山麓。这种格局暗合《易经》泰卦的意涵,即代表地的坤卦在上,代表天的乾卦在下,象征通泰,则能阴阳交合,万物生养畅通。万历年间,又在塔院与玉皇阁之间,建十间小庙,祀奉十殿阎罗,统称十王殿,进一步加强了沟通阴阳和谐的功能。白塔高耸云表,好似毛笔向天;黄河如带,九曲环绕,有如砚池,形成“文笔点砚”的景观,寄予渴望兰州多出科举士人的愿望。由于战乱造成史料的匮乏,明代以前兰州没有关于进士的记载,元代出过两名举人,其中一名叫张国士。而自明正统建白塔,形成“文笔点砚”景观后,兰州出了黄谏、段坚、彭泽等28名进士。这种科举盛况是肃王移藩兰州,带来东南士人,移民屯垦戍边,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开设学校,人才辈出的必然结果,而“文笔点砚”景观只是人们的附会而已。经明清多次兴建,尤其是康熙时甘肃巡抚绰奇等进一步兴建,白塔山有佛教的白塔寺、慈恩寺、罗汉殿、云月寺,道教的三星殿、三官殿,儒教的文昌宫等,并以三教道统祠作结,统合释、道、儒三教。
  由于白塔山山体紧逼黄河渡口,有拱抱金城之势,因此,在山下筑金城关、凤林关、玉垒关,以把守黄河渡口。
  由于干旱少雨,白塔山各寺院道观各有三两株耐旱侧柏之外,只着生骆驼蓬、白刺等旱生植物。抗战时,被省政府命名为中正山的一部分,开挖鱼鳞坑、水平沟,栽植红柳、白榆等耐寒树木,但因不能灌溉,成活率、保存率很低。1954年,全市群众开始绿化白塔山,背冰挑水灌溉,终于栽活一批树木。1956年,白塔山率先实施黄河水提灌工程,有效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1958年,在规划专家任震英等的带领下,开始建设白塔山公园,利用旧城改造的古建筑构件,兴建三台大厅,回廊、亭台楼阁,加强绿化力度,使公园展现雏形。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白塔山前山后山形成森林植被掩映着以白塔寺为中心的古建筑群,它与九曲黄河、百年中山铁桥,共同构成兰州市标志性的人文景观,闻名海内外。2013年,白塔山公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