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厂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353
颗粒名称: 沙厂巷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2
页码: 280-281
摘要: 沙厂巷位于兰州城下东关南城墙外侧,原为畅家巷东延路段,旧称畅家拐子。兰州地名中所谓的“拐子”,兰州方言特指拐弯多的小巷,至今沿用的还有周家拐子、詹家拐子等地名。抗战时,开辟寿山街(1958年改为榆中街),隔断畅家巷与畅家拐子,兰州工合合纱厂遂在畅家拐子创设,遂得名为纱厂巷,新中国成立以后,纱厂消失,后来,地名命名者不知其来源,遂讹称为沙厂巷。
关键词: 城市街道 沙厂巷 兰州

内容

沙厂巷位于兰州城下东关南城墙外侧,原为畅家巷东延路段,旧称畅家拐子。兰州地名中所谓的“拐子”,兰州方言特指拐弯多的小巷,至今沿用的还有周家拐子、詹家拐子等地名。抗战时,开辟寿山街(1958年改为榆中街),隔断畅家巷与畅家拐子,兰州工合合纱厂遂在畅家拐子创设,遂得名为纱厂巷,新中国成立以后,纱厂消失,后来,地名命名者不知其来源,遂讹称为沙厂巷。巷东原来在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一带,西至榆中街,1957年拓建镇原路(后改为平凉路)时,被隔断,沙厂巷的东端遂缩至平凉路。
  沙厂巷起源于工合的合纱厂,而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抗战时,由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创办,其主旨是在抗日大后方建立工业合作社,争取国际援助,开展生产自救,组织职工培训,以弥补日寇侵华战争给中国工业体系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的物质匮乏,并解决部分难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兰州工合合纱厂就是工合的一个企业,田际崇任经理。合纱厂就是将粗细各异的棉纱,按需要合成适用的粗细棉线,用来做加工毛毯、地毯、挂毯的经线。随后一些工商业者跟进在此设立小型纺纱厂,主要用人工手脚纺车、手工木纺机。其中的万里纺织工厂,拥有资金20万元、工人8名、手工木纺机4台,每月生产布78匹、毛毯30条。抗战中,兰州纺织业发展迅速,与人口增加、沦陷区纺织品进不来有关。
  1961年6月,兰州市工商局在沙厂巷开辟自由市场,经营蔬菜瓜果、肉食小吃,为饱受饥饿痛苦的民众,提供了一条生路,其历史功绩,老兰州人至今念兹在兹。2000年后,沙厂巷中段建成国芳百货商厦,里面也经营纺织品,但与抗战时的纺织品,不可同日而语。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