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270
颗粒名称: 陇西路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8
页码: 112-119
摘要: 中华路(今张掖路)城隍庙十字有鼓楼,鼓楼南面的街道称鼓楼南,南至县门街。长259米,这是一条工匠、商铺、住宅夹杂的老街。然而,不过20多年,认为刘尔炘是封建遗老,便将果斋路改名为统一路。之后随着公私合营、粮食统购统销的步伐,酒铺子、静宁州锅盔铺,不复存在。再后来提倡火葬,移风易俗,棺材铺、蜡烛铺关闭了。1958年改名为陇西路。
关键词: 城市道路 陇西路 兰州

内容

中华路(今张掖路)城隍庙十字有鼓楼,鼓楼南面的街道称鼓楼南,南至县门街。长259米,这是一条工匠、商铺、住宅夹杂的老街。
  南口街东首家为皮货铺,三间铺面,陈设火车头皮帽、皮耳套、皮手套(只分大拇指、四指)。铺面屋顶搭棚,晾晒鞣制的皮革,院内为鞣制皮张的作坊,散发皮张臭味。铺北为翰林刘尔炘住宅,深门大院。宅北为河声报社,三四间铺面,1958年为兰州日报社、兰州工人报社。报社北是条长数十丈,宽只能过一辆轿车子的狭窄半截小巷,小巷尽头是三家四合院大门围定的圆形场地,兰州方言称为“圈子”,用来错车,人称“车圈子”。鼓楼南路与兰州其他街巷一样,甚为狭窄,往往只能过一辆轿车子,倘若迎面来车,其中一辆让道,就便进入车圈子,然后在圈子里转弯出巷。车圈子北是生活铺,兰州方言称毛笔为“生活”,含有笔砚有良田,依赖笔耕而谋生的意思在。三四间铺面,由山东、河南工匠生产各色毛笔,其中的小楷、中楷笔,号称“七紫三羊”,用紫毫(野兔毛)七成,羊毫(山羊毛)三成制成。生活铺北是仇家酒铺子,黑色大瓮装着金徽酒,用包装着豌豆的白布或红布口袋盖住瓮口,以防酒液挥发,然而挡不住醇厚香冽的酒气充溢铺面周遭,引得酒客买醉而归。再北为棺材铺。再北是金店,无铺面,却是一所四合院,青砖大门高大,砖雕精美,门扇朱红厚重。顾客由伙计引进门道,过二门,转入院内,均为出檐砖瓦房,主顾进屋做买卖。再北为小杂货铺,出售香烟。再北为彭家裱糊铺,门脸三间,除装裱字画外,还可上门糊窗户、顶棚。再北为修表铺,只有一间铺面,傍晚打烊,修表匠将手表、怀表值钱货,用包袱一股脑儿背回家去。再北为竹帘店,在延寿巷西口巷南,店家将竹梢子片为竹篾,其子女坐在铺面前,打竹帘。巷北为静宁州锅盔铺,大案板靠墙处开一孔,箍有铁环,环内固定一根木杠,伸出案板外,可做180度移动,伙计一条腿骑在杠子上,来回跳动,反复重压偌大的一团发面,案板发出嘭嘭的响声。压过几遍,面团平铺,兑入面粉,放入适量碱水,折叠起来再压,压平,折叠,再压,直到软硬适度,碱合适,面团筋道,上鏊子烙制。经过这样反复重压烙成的锅盔,发出缕缕麦香,耐嚼耐饱,又耐久存。上午烙锅盔,临近中午,锅盔已烙完,鏊子里的煤火渐次变弱,伙计遂利用余热,炕一些小圆饼,干而脆,十分耐嚼,别有一番风味,尤为抢手,顾客迟去,则买不到。下午,伙计用长擀杖擀出大张面张子,犁为长面把子,有韭叶子、大宽等花色,兰州人称为“水面”,放在木盘里。劳苦大众买上几把子水面、一个“柴把子” (兰州南山灌木枝条,一尺来长,一劈两半,一捆五六根,锅盔铺出售),再去杂货铺买上一块煤砖,回家点火做饭,就是一家人的晚餐。有些单身的劳苦大众,如“水客子”“洋车夫”等,买上一来把水面,拿到小饭铺,给一两文钱,代为煮熟,就地晚餐。 再北依次为箱子铺、郭家刻字铺、张星桥刻字铺,已经到了鼓楼南向侯府宅的拐弯处了。张星桥身材魁梧,工小楷,专刻各种名章,每逢兰州府城隍出巡时,张星桥往往被推为城隍爷的顶马,披甲戴盔,骑马持枪,威风凛凛,在仪仗队做前导,引得路人争相观看。张星桥喜欢做些公益文化活动,用来抬升他刻字铺的知名度,借以增进他的生意。1938年元宵节前后数天,他邀请北平射虎社谜家、武昌涂竹居,在他的刻字铺,悬挂纱灯,张挂谜条,自备奖品,举办有奖灯谜,吸引市民云集铺前猜射。涂竹居则借此平台,传播北派灯谜,兰州灯谜爱好者王静庵、刘子荫、马啸天、赵浚等兴趣盎然地猜谜,他们由此结识涂竹居,后来成立水晶谜社,推动兰州谜事,再后来王静庵等成为海内外著名的谜家。 鼓楼南南口路西向北,依次为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曾家蜡烛铺、生活作坊、棺材铺、张家四合院、王家四合院(马步芳驻兰办事处)、兴文社产四合院、木箱鞍鞯铺、竹帘铺、冯家熏肉铺、文聚成海菜铺。其中蜡烛铺等行业早已绝迹。
  新中国成立以前,蜡烛是生活必需品,照明、宗教祭祀活动、红白大事都离不开蜡烛。曾家蜡烛铺三间,除供应民众外,还是城隍庙蜡烛的供应商,殿堂神龛前的蜡烛、善男信女烧香许愿的蜡烛,需求量很大,常年进货,而且还回收烛台里凝结的蜡泪,废物利用,再造蜡烛。前店后坊,后院生产蜡烛,店面有柜台、长条凳,陈列许多个木架子,木架子有两层,插满各色蜡烛,红红白白、大大小小,上层插着小蜡烛,下层插大蜡烛。曾掌柜有天花痕迹,白胖,一袭长袍,但为人随和,乐善好施,勇于助人,红白事上,不请自到,搭礼如仪,常被推为司仪,言辞符合礼仪。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均用棺木土葬,鼓楼南是棺材铺集中开业之处,并有掘墓人,提供丧葬事务。棺材匠先用锛子(柄与刃具相垂直呈丁字型,刃具扁而宽)将原木砍出粗型,套卯成型,然后细加工,油漆彩画,待沽。1949年8月26日兰州战役中,黄河铁桥行驶的马家军装载弹药汽车被炮火击中爆炸,引燃一辆装载汽油的汽车,大火将第二段、第三段桥面木板烧毁,钢桁架也中弹累累。解放军兰州市军管会命令工兵营抢修,由任震英带领柴应龙工程师等技术指导。木场里的现成木板很薄,不能承重,临时解成厚木板又来不及。柴应龙是兰州人,熟悉兰州情况,就建议请鼓楼南的棺材匠施工,获批准,棺材匠冒着国民党飞机的扫射轰炸,挥动锛子,将捐献的原木砍成四棱四角长方体,补修桥面,再经工兵加固钢桁梁,于9月6日完工,解放军大军及坦克、大炮源源不断顺利过桥,挺进河西。不起眼的棺材匠为解放大西北发挥了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兰州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骡车、驮骡,多以骑马代步,鞍鞯需求量很大。鼓楼南就有朱姓复盛永、李姓忠义成鞍鞯铺,专门制作骡马鞍鞯,优质品一副二三十个银圆,一般的一副十四五个银圆。传说清末民初,一破衣烂衫、土里土气的老农民,踅摸到鼓楼南鞍鞯铺购买鞍鞯,问了几声,相公娃(商铺学徒)不理不睬。老农民不恼不怒,继续询问,相公娃不耐烦地说:“你买几个?”答道:“有多少买多少!”相公娃以为他说的气话,吊着脸不再理睬。到底是掌柜的,见多识广,连忙赔着笑脸说: “娃娃家不懂事,您老人家大德大量,不必跟他计较。”一边申斥相公娃:“还不去沏茶,装水烟瓶?”一边说: “您老人家要多少鞍鞯,我选上好的。”老农民缓慢吐出一句话:“到黄河沿去看!”掌柜的匆忙出水北门,只见骡马排列成队,源源不断从盐场堡出来,缓缓徐行,前端已快到铁桥头。掌柜的知道这是北山土豪,连忙给老农民摆酒席,赔情道歉,做了一笔大生意。
  木箱铺,前店后坊,主要生产装衣物的木箱,刷上大红油漆,金线勾绘吉祥图案,是结婚人家必购的物品。
  兴文社四合院住八社管理人员王莲舫及其子、灯谜家王静庵,院子西面是一所煤场子。抗战时,日本飞机轰炸兰州,警报已发,老板全家及脱煤砖工人跑到城外防空,待警报结束回家,只见一枚炸弹插在煤末子及红土堆中,老板及周边邻居惊慌失措,不知何时爆炸,胆战心惊。有人建议雇人转移。两个水客子挺身而出,索要10枚银圆,老板嫌多,水客子一分不让。邻居说炸弹爆炸,煤场子炸光了,讨什么价?老板忍痛付给10枚银圆,水客子用绳子捆起炸弹,插进杠子,一前一后急步外行,路人见状,唰的一声退向鼓楼南街的两侧,鼓楼附近的商铺纷纷关门。水客子过西大街,出水北门,直到将炸弹投入黄河,跟在后面看热闹的人群,方才散去。
  冯家熏肉铺三间,冯老板为河北省人,日寇侵占华北,他逃到兰州,带来家乡风味熏肉技艺。他之所以选择鼓楼南开业,有两个考虑:一是地处繁华地带,主顾多;二是这里的棺材铺多制作柏木棺材,可以就近提供燃料柏木锯末。他选五花肉,用独特配方,将肉煮半熟,在特制煨炉中点燃柏木锯末,上搭铁箅子,置入熟肉,上扣半圆形铁锅盖,控制锯末不起明火,慢慢煨烧,烟熏熟肉,缕缕令人垂涎的独特肉香,飘逸街头。 酒家往往割几两熏肉,到斜对面仇家酒铺子,做饮酒菜。食客从对面静宁州锅盔铺,购一牙锅盔,夹上几两熏肉,是一顿实惠可靠的餐饭。
  刘尔炘的父亲刘桐,秀才出身,晚清时任甘肃布政使的钱粮师爷达20多年,遂就近在鼓楼南置房产。作为大隐于市的大儒刘尔炘,住在这里,与工匠、小商贩为邻,倾听民声,推行兴文八社慈善事业,在民众中有极高的声望,民众往往以“刘大人”称呼,知识界则以其号,称“果斋先生”,或进而称“果老”。虽然刘果斋掌管偌大的八社产业,以工代赈,重修五泉山、重修小西湖,经常大把银子进出,而账目却清楚到一厘一丝一毫。同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工作人员,惟公是举,其中有一条,八社员工不得自置房地产,以免嫌疑,鼓楼南兴文社产四合院中,就住着八社的王莲舫,就是一例,因此,从未出现过贪污之丑闻。他自奉甚俭,从不苟取。1919年至1924年重修五泉山期间,一个盛夏的下午,工头来刘宅请示工作,只见刘果斋光着膀子,穿着缠腰子(带兜背心),坐在台沿上吃浆水面,菜碟、油泼辣子盒放在台阶上,遂心中一动。次日,刘果斋吃饭时,却见饭菜摆在崭新的小炕桌上,诧异之余,闻知系工头所送,大怒,饭也不吃,提起小炕桌直奔五泉山,找到工头,摔碎小炕桌,大声训斥,并将工头辞退。常人看来刘果斋的做法有点不近人情,正是这点不近人情,才使八社人人警惕,如履薄冰,不敢为自己非分取得一点私利。因此,刘果斋在兰州民众中有极高的声誉,1928年十月初九他病逝,1945年地方政府将鼓楼南改名为果斋路,作为对他的永久纪念。
  然而,不过20多年,认为刘尔炘是封建遗老,便将果斋路改名为统一路。之后随着公私合营、粮食统购统销的步伐,酒铺子、静宁州锅盔铺,不复存在。再后来提倡火葬,移风易俗,棺材铺、蜡烛铺关闭了。1958年改名为陇西路。1987年,城关区政府赴天津参观劝业场后,将陇西路两侧平房改建为商业楼,架设两座天桥,供游人往来,形成商业一条街。2010年以来,成为古玩街。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