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215
颗粒名称: 引言
页数: 1
页码: 001-002

内容

地名的来历、沿革、含义是重要的地名属性信息,兰州市城关区拥有两千多年的灿烂历史,隋唐以来逐渐成为兰州地区,乃至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形成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积淀,因为地名承载着历史所赋予的特殊的意义和功能。随着1958年以全省各地县名取代原有地名,致使千百年来丰富多彩的地名渐次消失,而近年来的旧城改造,又使老地名的载体——老街旧巷消失殆尽。面临城关地区地名历史文化的消失,迫切需要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修补历史断层,传承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其目的是留住城关地区一鳞半爪的历史印象,感受兰州历史文化的魅力,铭记岁月沧桑,珍惜传统,奋勇前行。
  明清以来,兰州城区的街道不长较窄,一般长四五百米,宽四五米,仅容一辆轿车子通行。抗战时日本飞机轰炸兰州城,当局在废墟上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建设工业城的步伐,不断拓路,将若干条旧街道整合为一条街道,街道自然不断变长变宽,到如今长达千米、宽逾四五十米的街道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当年以步行为主,以骑马、乘坐畜力车代步,因此街道短而窄。而如今主要用公交车、私家车代步,街道焉得不长不宽?由于新旧时代对于划分街巷的标准迥异,因此昔日的街,新中国成立以后变为巷,其中由南府街与道门街整合成的金塔巷就是一例。
  鉴于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系,以增强空间感,以便以今探古起见,本书按先兰州城池,继以城郊,后为黄河北地区的顺序,分为道路地名、街巷地名、其他地名三部分。每部分均以今地名为标题,分写该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并捕捉与此地名有关的人文历史碎片,以期留一份城关地区社会记忆。并配以街巷新旧地名对照示意图11幅,以及相关老照片、图画,以便读者形象地感知老街巷的空间地位,以及这里发生过的事情。
  作者以地方文献、田野调查为主,以个人所见所闻为辅,撰写此书,征引文献,以脚注出现。感谢罗延孝(90多岁)、王毓华(80多岁)、杨永节(80多岁)、吴永福(80多岁)、郝德人(70多岁)、牟铁铮(70多岁)、朱成瑛(70多岁)、刘宗昆(70多岁)、柏敬塘(70多岁)、张启瑾(70多岁)、李载阳(70多岁)、王天吉(60多岁)诸位先生接受采访或提出修改意见。感谢张文奎、王毓华、杨楠、李维东先生,王嵘和齐磊女士提供照片。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