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108
颗粒名称: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人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8
页码: 161-163
摘要: 自元末明初兰州产生太平鼓以来,城乡民众代代鼓手口传心授,逐步增加一些技法,使这一民间艺术逐渐成熟,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这都是传承人连绵不断,薪火相传的功劳。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自元末明初兰州产生太平鼓以来,城乡民众代代鼓手口传心授,逐步增加一些技法,使这一民间艺术逐渐成熟,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这都是传承人连绵不断,薪火相传的功劳。但是,官府与科举士人对于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不感兴趣,因此,史志文献资料中缺乏有关兰州太平鼓传承人的记载,而历代打太平鼓的民众又不识字断文,所以,自明清以来的太平鼓传承人的谱系无法得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64年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倡导“破旧立新”,尤其是“文革”以来,作为“四旧”之一的社火不敢闹,太平鼓不敢打,这一传统民俗事象销声匿迹了十几年,一些社火头、老太平鼓手死的死,老的老,年轻人不敢学,也不爱学,遂使社火、太平鼓传承发生了严重的断代现象。待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百业复苏,文化复兴,公社社员才敢闹社火,打太平鼓。由于传承人的断代,导致社火及打太平鼓的技艺已大不如“文革”以前的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外来的通俗歌曲、迪斯科、街舞等世界时髦文化进入中国,青少年出于好奇和追求时尚,争相过洋节、唱洋歌、跳洋舞,而对祖国的包括“非遗”在内的文化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为了扭转这种颓风,国家开展“非遗”保护工程。兰州太平鼓作为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省、市展开切实的保护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兰州太平鼓传承人的保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主要就是对传承人的确认和保护。确认传承人说起容易,做起来却相当复杂。如果是个体的民间艺人、传统手工业者并有明显的家族传承史,相对比较好办。如果是大量存在的群体事象,例如兰州太平鼓,就会遇到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兰州太平鼓分布地域很广,三县六区都打太平鼓,并且流派众多,鼓手多,动辄数十人,究竟将何处的何人遴选为传承人,这是个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太平鼓是个运动量极大、技巧性要求很高的民间舞蹈,因而它适宜男性青壮年表演。女子太平鼓,需要将太平鼓做得小一些,轻一些,打法和套路相应要轻盈一些,力度要轻一些,烈度要弱一些。根据这些条件,便于划分传承人的谱系。尽管如此,经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全面调查,科学论证,还是遴选了一批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人。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