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068
颗粒名称: 撂鼓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5
摘要: 所谓撂鼓就是民间所说的“鹞子翻身”的打法。“撂”,动词,兰州方言中有抛、扔、甩的意思,因此撂鼓也就是鼓手抛鼓击打的打法。具体来说,鼓手侧身将太平鼓抛向空中,同时飞快右腿踢起,鼓条从腿下快速穿过,当鼓飞到最高点的瞬间,鼓条迅速击中鼓面,四个动作在刹那间一气呵成,完成得天衣无缝,舞姿矫健,犹如鹞子翻飞空中捕捉鸟雀的动作,故名。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所谓撂鼓就是民间所说的“鹞子翻身”的打法。“撂”,动词,兰州方言中有抛、扔、甩的意思,因此撂鼓也就是鼓手抛鼓击打的打法。具体来说,鼓手侧身将太平鼓抛向空中,同时飞快右腿踢起,鼓条从腿下快速穿过,当鼓飞到最高点的瞬间,鼓条迅速击中鼓面,四个动作在刹那间一气呵成,完成得天衣无缝,舞姿矫健,犹如鹞子翻飞空中捕捉鸟雀的动作,故名。20世纪60年代以前,兰州生态环境很好,寺庙古树上、高高城墙上常有鹞子、老鹰筑巢栖息。它们在蓝天白云下翱翔,一见到野鸽、家鸽、斑鸠、喜鹊、麻雀,倏地一个俯冲,鸟雀惊慌逃窜,鹞鹰迅疾一个翻身动作,早将鸟雀攫夺爪中,飞至树上、巢中享用猎物。鼓手们司空见惯这种场面,将这个场面融入击鼓中,成为“鹞子翻身”打法。
  这种打法需要鼓手有打拳使棍的武术功底,更是年轻力壮的汉子的专利。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有官园的居民能够打撂鼓。因为官园一带的居民,多为粮仓的仓工,身强力壮,颇有膂力,扛得起二三百斤的粮食口袋,登跳板装仓,身轻如燕。他们祖祖辈辈打拳习武,强壮身体,个性张扬,行侠仗义,因此兰州谚语有云: “井儿街上没的穷的,官园里头没的。”井儿街在兰州城南关,虽然是一条东西向小巷,然而高门大宅鳞次栉比,名公巨商云集,哪里有穷人的居地。官园位于兰州城的东关,大致为东西向曲折小巷,有上官园与下官园之分,多为剽悍的仓工,因此没有〓的。〓,兰州方言指软弱无能的人。
  黄建中【乾隆】《皋兰县志》卷九《茶课仓廒》 “仓廒”载:全县“仓廒共三百八十七间,计八十三座”。其中最大的是通庆仓,共有仓廒十座五十间,俱设在官园,储粮两三万石。这么多的储粮,一出一进,得多少仓工搬运。他们肩扛褐子长口袋,呈圆柱状,装二百多斤粮食,踩着晃晃悠悠的踏板,将粮食倒入仓内;或从仓内灌满粮食,再扛下来,显得气闲声定,轻松自如。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些仓工都是些身强力壮的汉子,大都习武健身,一般都练些洪拳、登州锤之类的兰州地方拳,以求强身防身。因此,他们膂力过人,身手矫健。他们这些优越的身体条件,历史地被选中为早期兰州太平鼓的鼓手。
  80年代,兰州市群众艺术馆采访了官园(今民勤街)魏周全等老太平鼓手。他们说当地世代有这样一种传说:明朝初年,为给镇守金城(古兰州名)的官兵提供口粮,在官园地方设有粮仓,雇佣近千名民工装卸粮食。他们除劳动外,闲暇时经常聚集在一起习武练艺,逢年过节还要搞一些庆典活动,比赛装粮、卸粮、背粮赛跑,甚至还将粮袋举过头顶,翻身不掉,以示力大技高。舞蹈中的“翻身鼓”动作,即当时的码粮动作的艺术再现;道具也正像是粮袋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圆形桶(鼓)。鼓手们至今腰里别着“迎手” (布拂尘);为鼓队护驾的卫士都扛着一根很粗的棍子,其实就是用来抬粮的棍棒。这则传说反映了太平鼓和一切文化艺术一样,来自生活,又在实践过程中发展演变,日趋成熟这一历史真实。①
  后来,打太平鼓时借鉴了这个招数,成为“翻身鼓”,也即“鹞子翻身”的打法。这正好说明艺术产生于生产实践这一真理。
  1952年,在北京举行全国民间歌舞艺术观摩表演,兰州市人民政府指示第二区官园街政府,挑选官园技艺高强的二十名鼓手,组成兰州市太平鼓队。经过训练,赴北京表演,获得好评,使全国人民认识了兰州太平鼓这一古老民间艺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官园粮仓渐次废弃,老仓工渐次消失,后继无人,粮仓成为居民区,撂鼓亦从官园消失。50年代初,撂鼓成为雁滩鼓手拿手好戏。雁滩是离兰州城最近的夹河滩,也就是黄河中的小岛,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黄河中的绿洲,为黄河东十八家滩最西的一个滩。它之所以叫雁滩,是因为这里河汊交错,水草丰美,鱼鳖充牣,是大雁、野鸭、咕噜雁(天鹅)等水禽南来北往栖息的驿站,故名。明末清初,随着兰州人口的增殖,有人乘羊皮筏子或踩冰桥登陆雁滩,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拓农田,修建水车,倒挽河水灌田,种植小麦和烟草,逐渐成为聚落。抗战时,陇上名胜五泉山进驻西北抗日指挥机关——八战区,严禁游人进入。当时,兰州形成抗日大后方,东南各地机关、学校、企业迁居兰州,人口猛增。闲暇时候,人们无地可去,即坐羊皮筏子逛雁滩,同时雁滩逐渐变为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以应对大增的城市人口的需求。菜农以及被誉为“天把式”的果农,都是些体魄强健的汉子。“天把式”膂力过人,能够扛得起四五丈高的云梯,他们登上云梯,空中作业,身手矫健,因此是最合格的太平鼓手。这些菜农、果农,生产的蔬菜瓜果的价值大于种粮的农民,因此,撂鼓的击打技艺历史地落到了雁滩人的肩上。五六十年代,雁滩汉子的太平鼓队,常常在春节期间的社火队中,以高超的“鹞子翻身”博得观众的高度评价。他们还代表兰州人民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献演太平鼓,出现在国庆十周
  年天安门广场游行队伍中,其中“鹞子翻身”是拿手好戏,给北京和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80年代以后,雁滩逐渐城市化,菜地果园开发成为商城、居民小区、高新科技开发区,菜农果农变为城市居民,老一辈太平鼓手已无人打得动“鹞子翻身”,年轻人追求时尚,跳街舞,唱流行歌曲,即便是街道办事处每人每天发20元的劳务费,他们都不愿打太平鼓。这一时期,皋兰县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先后建成大砂沟、西岔电灌工程,引来黄河水灌溉千年旱地,实现了旱涝保收,农民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于是他们闹社火,打太平鼓,庆贺幸福生活,尤其是在“鹞子翻身”打法上下功夫,勤学苦练,能够一口气连续打十来个“鹞子翻身”。他们在全国各地表演,名气大振,撂鼓在皋兰县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附注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第44页。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