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州讶鼓与兰州太平鼓无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014
颗粒名称: 熙州讶鼓与兰州太平鼓无关
分类号: TS953.26
页数: 9
页码: 032-040
摘要: 一是王韶经营熙河,未涉及兰州。据《宋史·王韶传》,王韶早年曾客游陕西,采访边事,熟悉河湟地区的民情军要。熙宁元年(1068年),上《平戎策》三篇,提出西夏可以战胜。要战胜西夏,当先收复河湟,则西夏就有腹背受敌之忧。据上所述,公元1072年,兰州还是西夏属地,北宋王韶的统治权无法达到西夏控制的兰州,因此,“兰州太平鼓当产生于公元1072年前后”之说不能成立。二是王韶与吐蕃唃厮啰作战,而不是与党项羌西夏作战。,《探源》中所引史料显示的是北宋王韶与唃厮啰作战的情况,而兰州太平鼓的传说,说的是明初徐达与残元王保保的蒙古军队作战的情况。作战双方的朝代、将领、民族各不相同。 三是讶鼓与太平鼓的形制与表演形式不同。太平鼓是兰州社火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行进中击鼓,当行进到路口、十字或接社火的商号前,鼓手就会表演一下“鹞子翻身”之类的招数。而讶鼓是民间歌舞。四是讶鼓是宋代民间歌舞。讶鼓就是装扮男子、妇人、和尚、道士诸色人等,是一种民间歌舞,民间歌舞少不了锣鼓,但这里鼓的形制不明,显然这种鼓与兰州太平鼓没有关系。综上所述,讶鼓与太平鼓均为鼓,均与作战有关,除此两点外,两鼓无论是地点、朝代、对阵的双方将领及族别,还是鼓的形制及其表演形式都不一样,因此,讶鼓戏不可视为兰州太平鼓的源头。
关键词: 历史乐器 中国

内容

1994年,曹燕柳先生发表《兰州太平鼓历史探源》(以下简称《探源》),对于兰州太平鼓的历史做出了可贵探索。作者称在翻阅历代笔记,探寻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舞蹈及戏剧资料时,从宋朝彭乘的《续墨客挥犀》卷七《教军士为讶鼓》中发现可能与兰州太平鼓有关的资料,兹引原文如下:
  笔者在翻阅历代笔记,探寻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舞蹈及戏剧资料时,有一则宋代笔记引起笔者的格外注意。这则笔记不仅与古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舞蹈有关,而且与古代军中鼓舞有关。更让笔者兴奋的是与兰州有关,更可能与兰州太平鼓有关!为此,笔者历时经年,终于核实了这则笔记的原文:“王子醇(纯)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词,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尝与西人对阵,兵未出,子醇命军士百馀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宋·彭乘的《续墨客挥犀》卷七。涵芬楼秘笈本)
  王子醇,即王韶,为抗击西夏侵略的北宋著名将领,由他开拓的熙河路(兰州即在其内),成为抵御西夏的战略要地。……从这则笔记中,我们可以明确讶鼓这一历史鼓舞的如下几点:其一,讶鼓产生的年代为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前后,约在公元1071—1073年间,即“初平熙河”之时;其二,讶鼓这一鼓舞产生于北宋时的熙河路,熙州(今临洮)、河州(今临夏),还包括兰州、会州(今会宁)、湟州(今青海乐都)等今甘肃中部与青海东北部地区,熙州是其统称。证明讶鼓出熙州的还有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的“官本杂剧段数”的二百八十个目录中,有“讶鼓儿熙州”一目,讶通迓,以及“迓鼓孤”等目;其三,王韶为讶鼓的编创者,“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皆子醇所制也”,文义十分明确;其四,记载了讶鼓队的规模:百馀人;其五,讶鼓初出军中,属于武鼓舞。
  我们再看一看兰州太平鼓鼓手的装扮。鼓手们一个个颇有武士之风:黑罗帽,耳鬓插英雄花,头戴英雄出击巾,额上有小圆镜,对襟褂,黑夹夹,灯笼裤,白麻鞋上缀红缨,黑长腰带绾花结,颇像戏剧舞台上的武松。北宋的武松与兰州太平鼓鼓手形象的相似,笔者以为这决不仅仅是鼓手效仿于戏台,而应是北宋军士仪容形象的再现。服饰上如此,鼓手们那武士般刚劲的动作,上下翻腾,左右穿插,尤似军阵变化,亦可估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讶鼓的这则记载为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传说故事找到了源头。彭乘记下的是同时将领的轶事。一不会因年代久远张冠李戴或添枝加叶,二是这一记载与现今传说的徐达派社火队混进城的故事何其相类!请看:“子醇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馀人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王韶有许多善用奇兵的故事,这次使用讶鼓队赚敌当是他又一新招。《宋史·夏国传》中载有王韶从夏人手中夺取武胜城(今永登有武胜驿,另说是临洮):“(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由东谷径趋武胜,未至十馀里,逢夏人战,遂至其城,瞎药弃城夜遁,大首领曲撒四王阿南珂出奔,乃城武胜”。这里,我们不能肯定王韶用讶鼓队赚取对方的就是武胜城,但这是有可能的,王韶“由东谷径趋武胜”是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未至十馀里,逢夏人战……遂至其城。”这其间若无什么高招,夏方将领不会仓皇“弃城夜遁”和大首领“出奔”的,再看这两则史料有吻合的可能而无矛盾之处,但这须考证。
  文章最后说:兰州太平鼓之名可能之由来:一、在宋夏对峙的六十馀年的前线之兰州,时时处于临战状态,军士们用讶鼓来鼓舞士气,震慑敌方,把鼓加长加大,以求远大。战地前沿的官民百姓每听到鼓声即有太平之感,官民百姓都祈望太平,久而久之即称其为太平鼓的。二、宋徽宗政和年间官令禁止京城的“打断”,“打断”改称太平鼓,地处边陲的兰州未知其详,闻风把讶鼓也改称太平鼓。三、彭乘在京城听到王韶教军士打鼓,或许这种鼓在兰州本叫太平鼓,而他用京城之讶鼓名而代之,亦有可能。综上所述,兰州太平鼓当产生于公元1072年左右,至今约920年,而不是600多年。
  《探源》所引《续墨客挥犀》乃是宋人笔记,不仅“随意录载”,多得自传闻,有失实之处,属于野史,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不载,这正说明所谓“子醇命军士百馀人装为讶鼓队”云云,并非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倘若王韶用讶鼓队作战实有其事,为何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不载呢?彭乘在《续墨客挥犀》“教军士为讶鼓”条中,明确写道“或云:‘子醇尝与西人对阵……装为讶鼓队……’”,这正说明彭乘是听人说的,也就是传闻而已。
  关于王韶的不经之谈,在宋人笔记还有几条。宋人李昌龄《乐善录》中载:王韶在熙河,多杀戮,晚年颇悔恨,心不自安。后数年,背部生疽,终日阖眼。医生告诉他:“看病亦须看眼色,枢密试开眼看。”王韶说:“安敢开眼?斩头截脚人有许多在前。”一个月后王韶病死。同书还说:“当(王)韶未病前,泾源宰王直温,一夕忽梦奉天符令断王韶公事,直温熟视罪人,颇殷肥矬矮,其吏宣判将韶决瘠(脊)杖配洪州。觉而以韶名字问人,或告以枢密使王韶亦殷肥矬矮,直温异之。未几,闻韶罢枢密,谪官洪州,发背而卒。”这两条关于王韶的笔记,可信的只是王韶患疽而卒,王直闻所梦则是荒诞不经的。从这里亦可推知彭乘“或云”王韶以讶鼓击敌,同样是靠不住的。并且这是孤证,孤证不取,是史家编纂史书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其一。
  其二,就以《探源》一文本身来说,还可提出以下几点: 一是王韶经营熙河,未涉及兰州。据《宋史·王韶传》,王韶早年曾客游陕西,采访边事,熟悉河湟地区的民情军要。熙宁元年(1068年),上《平戎策》三篇,提出西夏可以战胜。要战胜西夏,当先收复河湟,则西夏就有腹背受敌之忧。河湟地区皆汉代郡县故地,现在被吐蕃诸部分据,莫相统一,这正是并合兼抚的时候。如果能招抚沿边吐蕃诸部,使西夏无所连接,即可断其右臂。此策得到宋神宗、王安石的支持,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王韶率军击败吐蕃唃厮啰之孙瞎征,占领武胜(今临洮县),八月建为镇洮军,十月升为熙州(今临洮县),建置熙河路,领熙、河(今临夏州)、洮(今临潭县)、岷(今岷县)、迭(今迭部县)、宕(今宕昌县)等州及通远军(今陇西县),以王韶为龙图阁待诏、熙河路都总管,可知当时熙河路不辖兰州。
  河湟地区大致是汉代的金城郡地,安史乱起,唐朝陇右及河西驻军东调平乱,吐蕃乘机占领河湟、陇右、河西地区。唐末吐蕃政权瓦解,部族离散,至宋朝开国,唃厮啰统一河湟地区吐蕃诸部,建立政权,史因名称其部为唃厮啰,又称邈川吐蕃,兰州为其属地。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羌元昊继位夏国王后,占领河西。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6年),元昊进攻唃厮啰,占领兰州,驻军马衔山,直逼唃厮啰。当时,西夏占有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广阔地域。唃厮啰控制区则北接西夏,西至青海湖以西,南至河州,东达熙州。这两个割据政权的东南部则为北宋。兰州是西夏之地,宋夏以马衔山为界,相互对峙。至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王韶离开熙州知州赴汴梁任枢密副使,兰州一直都是西夏属地,由此,从地理上说熙州讶鼓与兰州无关。即便是说王韶确实发明了讶鼓戏,那也只能叫熙州讶鼓戏,不能称之为兰州太平鼓。直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李宪率宋军自熙州翻越马衔山攻取兰州,元丰五年(1082年)将熙河路扩建为熙河兰会路,兰州才与熙州同属一路。
  据上所述,公元1072年,兰州还是西夏属地,北宋王韶的统治权无法达到西夏控制的兰州,因此,“兰州太平鼓当产生于公元1072年前后”之说不能成立。
  二是王韶与吐蕃唃厮啰作战,而不是与党项羌西夏作战。自唐代安史之乱,陇右、河湟及河西地区被吐蕃占领。自北宋建立,吐蕃唃厮啰部在河湟地区建立政权。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党项羌元昊从吐蕃手中夺取河西后,回兵攻打兰州吐蕃唃厮啰族帐,占据兰州,在马衔山北麓筑垒戍兵,以截断宋与吐蕃唃厮啰的交往。当时包括熙州在内的河湟地区为唃厮啰的领地,因此,王韶攻取熙河,《探源》中所引与之作战的“瞎药”“大首领曲撒四王阿南珂”等,皆是唃厮啰政权的将领,也就是说王韶是与唃厮啰作战,而不是西夏党项羌。《探源》中说“王韶从夏人手中夺取武胜城(今永登有武胜驿,另说临洮)”,武胜城即今临洮县,当时由唃厮啰占领,王韶是从唃厮啰政权手中夺取的,而不是从西夏人手中夺取的。当时,从兰州到永登县,乃至河西均为西夏疆域,西夏在今永登县境内设置卓罗和南监军司,驻扎重军,宋军未曾打到这里。永登县的武胜驿是明代设立驿站而得名的,北宋时此地称为何名失载。
  据上所述,《探源》中所引史料显示的是北宋王韶与唃厮啰作战的情况,而兰州太平鼓的传说,说的是明初徐达与残元王保保的蒙古军队作战的情况。作战双方的朝代、将领、民族各不相同。
  三是讶鼓与太平鼓的形制与表演形式不同。《续墨客挥犀》中未曾涉及讶鼓的大小、长短,乃至形状。兰州太平鼓的形制是明确的,它是长而大的桶状鼓。讶鼓“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可见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正因为讶鼓队是连舞带唱的歌舞,在两军对垒、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候,王韶不按常规出牌,却指挥百十人的讶鼓队突然绕出军前,出其不意,“西人”一见不是披坚执锐的战士,而是涂脂抹粉、奇装异服的歌舞人物,他们能不大吃一惊吗?宋军乘机“大破之”。这种异乎寻常的伎俩,古代战争也曾用过。吴王阖庐伐越,吴强越弱,越王勾践命死士挑战,来到吴国阵前,拔剑高呼自刎,吴军惊呆了,越军乘机扑向吴军,吴军大败而逃。这与王韶以讶鼓击敌都是以险取胜的战例。
  然而,就兰州太平鼓传说而言,徐达将明军乔装为社火队的鼓手,鼓内暗藏刀剑,混入兰州城内闹元宵,里应外合夺取兰州城。徐达的这种谋略与王韶的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就太平鼓的表演来说,与讶鼓有本质的不同。太平鼓是兰州社火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行进中击鼓,当行进到路口、十字或接社火的商号前,鼓手就会表演一下“鹞子翻身”之类的招数。而讶鼓是民间歌舞。
  四是讶鼓是宋代民间歌舞。讶鼓又叫“村里讶鼓”,宋代民间,每逢迎神赛会和重大节日,舞蹈者扮演各行各业人物登场表演。《宣和遗事》前集《十二月预赏元宵》:“讶鼓通宵,华灯竞起。”其中讶鼓的曲子有“大讶鼓”。《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前辈文字有骨气,故其文壮浪。……今人只是干枝叶上粉泽耳,如讶鼓然,其间男子、妇人、和尚、道士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假底。
  从中可知,讶鼓就是装扮男子、妇人、和尚、道士诸色人等,是一种民间歌舞,民间歌舞少不了锣鼓,但这里鼓的形制不明,显然这种鼓与兰州太平鼓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讶鼓与太平鼓均为鼓,均与作战有关,除此两点外,两鼓无论是地点、朝代、对阵的双方将领及族别,还是鼓的形制及其表演形式都不一样,因此,讶鼓戏不可视为兰州太平鼓的源头。
  关于“讶鼓”解释,也用不着翻阅历代笔记,早在1993年版的《汉语大辞典》就列有词条曰: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为讶鼓戏,数年之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
  据《汉语大辞典》 “讶鼓”词条所揭内容及出处,即可轻松找到《续墨客挥犀》,查到“教军士为讶鼓”的记载。
  1995年,曹燕柳先生又将其讶鼓即兰州太平鼓的观点,以《太平鼓正源》为题,发表在是年《文艺研究》第3期上,紧接着在第6期上林绍权先生发表《讶鼓,非太平鼓之源》予以辩驳: “‘讶鼓’是以鼓舞为主,结合其他戏剧色目所组成的整体,相对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戏名,非具体的乐器名。”此其一。其二, “讶鼓在时空上的活动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带有特殊的使命”。讶鼓只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上做表演。其三,曹文把祭神的鼓拿到戏剧中来与演奏的鼓相提并论,说明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是混乱的。最后的结论是:讶鼓自是讶鼓,太平鼓自是太平鼓,泾渭分明。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