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八路军三支队第十团的历史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129
颗粒名称: 山东八路军三支队第十团的历史概述
分类号: E297.31
页数: 19
页码: 56-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山东八路军三支队第十团建设、发展和战斗的历史。山东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是临淄、广饶、益都、寿光地区人民的一支主要的子弟兵。
关键词: 八路军 山东 历史

内容

山东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是临淄、广饶、益都、寿光地区人民的一支主要的子弟兵。这个团的历史很曲折,而且已过去了二十二年。我是尽力想把它写得完整些,至于是否正确,还要请知情的老同志校正,特别是杨国夫、陈梅川、崔振华、陈洪波、刘春圃、韩连贞、孙玺玉、许云轩、黄铸九等同志指教。
  原有十团指战员的绝大多数,已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团级干部有刘斗辰、李希晨、岳拙元同志;营级干部有吕乙亭、任圣符、连东壁、崔亦鲁、安硕亭、徐东洛、崔栋生、李光荣、寇芝田、王渭源、李守本、于警钟等同志;连的干部有张林、陈大学、寇方田(县科长)、王寿昌等同志,以及大批排班干部和优秀的战士,他们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我对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百不记一,愧歉之至。希望今后在整理烈士史时幸勿遗漏。烈士们永垂不朽!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长驱直入,国民党政府丧师失地,望风披靡,官则卷款潜逃,兵则流散为匪,正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民群众自“九·一八”以来民族民主革命的怒火,更加旺盛地燃烧起来,对国民党政权表示了无比的憎恨;对共产党、八路军表示了爱戴和向往。坚决地要求抗日,要求民主。这就是当时的基本形势。
  当时,临(淄)、广(饶)、益(都)、寿(光)地区广大军民始终处在抗日民主力量和反共投降势力的斗争中。一方面,以国民党投降派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利用人民要求抗日的情绪,和知识分子中的“正统”思想,依靠原有的地方民团、警察武装,大量收编土匪和散兵,打出“抗日”的旗号,欺骗与奴役人民。如临淄的冯谦光(国民党临淄县长)、王尚志(兰衣社分子,即复兴社分子,下同)的“别动队”,广饶李寰秋的“保安十六旅”,寿光张景月的“保安十五旅”,博兴周胜芳、傅象坤等部,都属于这一类。所谓“司令如牛毛,土匪皆团长”者是也。他们在国民党省政府头目沈鸿烈等人的指挥下,干尽了反共反人民的勾当,先则与日寇和平共居,继则与日寇合流,变为投降派或“皇协军”。日寇投降之后,又变为蒋介石的师长、旅长。这些牛鬼蛇神,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铁流的冲击之下,他们不能不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为人民所消灭。另一方面,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这些坚决抗日又坚持民主的人民武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那时,有起自寿光的马保三、韩明柱同志领导的八支队,有起自邹(平)、长(山)的马耀南、杨国夫、霍士廉同志领导的三支队,和开始隐蔽在临淄“别动队”中,一九三八年七月正式揭出八路军旗号的三支队第十团,还有起自益都的十支队,和起自博兴的陈竹村部队等等。尽管这些部队一开始在形式上比较弱小,但由于它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和人民群众热烈拥护的革命力量,因而它是不可战胜的。它在同日寇不断战斗以及在反击顽固派、投降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顽固派、投降派,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山东八路军三支队第十团同知识分子有着较大的联系,在上述斗争形势下,知识分子队伍所起的变化大致如下:一部分主张抗日民主的人,他们从宣传抗日救亡、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争取民团武装入手,建立抗日武装。他们有的一开始就在党的领导下,或者积极寻求党的领导,后来都参加了八路军。其中一小部分人,在战争艰苦的年月里又分化出去,绝大部分则在革命与战争的锻炼中,成了党的干部。他们主要是贫苦的知识分子或是受革命思想影响较深的知识分子。另外是所谓“流亡派”,他们主张并号召知识分子逃到蒋介石的“大后方”去。其理由,据说是“为国家保存人才”。这些人中,有中学教员、大学生,及一部分高中学生,多是“正统”思想极严重的人,也有少数盲从者。这些到大后方去的人后来转回家乡,少数人参加了敌顽阵营,大搞反共反人民的勾当。如益都师范校长徐轶千,学生商拙亭、赵景周,临淄中学校长于景梁等都是这一类。再是所谓“稳健派”,这些人开始既不积极抗日,也不主张流亡,是中间派。他们要看形势发展如何,分出谁胜谁负,然后出山。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参加了八路军。一少部分参加了保安旅,这些人抱着地主阶级观点,仇视人民的新生力量,他们宁肯参加“保安派”,如于百川;或者投靠日伪,如李中肃;也有先是”速胜论者”,认为乌云瞬息即过,后来变成“亡国论者”,干脆当了汉奸,如于希夫等人。
  山东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就是在上述形势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虽然它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毕竟是党所领导的临、广、益、寿地区的一支人民的子弟兵,是抗日民主运动的一支武装力量。
  宣传抗战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华北很快为日寇所占领。这时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群众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临淄西关小学成了当时策动武装抗日的一个中心。其主要成员是李希晨、陈梅川、崔栋生和我,除了李希晨是一个刚刚出狱的共产党员以外,其他都是群众。由于处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之下,活动的方式是利用“合法”的形式。一是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宣传抗日救亡,组成化装讲演团四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鼓动武装抗日。对高级班学生进行使用武器的训练。对区民团进行定期上课,宣传抗日,讲游击战术。再是通过社会关系,秘密收集枪支。这些工作为建立抗日武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武器收集却很少成绩,一共只有三支手枪。民团的争取工作更难,先是不愿听课,后来由区队长出面,干脆拒绝上课了。在西关小学校门上出现了一条粉笔标语:“李××是共产党”。不久,国民党公安局又通知禁止学生打靶演习。后来知道,我们的抗日救亡活动,已经遭到县内头号绅士、大地主王子相的破坏,他在辛店车站宴请冯谦光(县长)和陈瑞符(三区队长),说:“陈××、李××图谋不轨,临淄县将不为县长所有。”跟着散布流言的是国民党特务、县督学翟雪泉,粉笔标语就是他们写的。
  组织学生志愿军
  九月间,李笑文(国民党党痞,本县中埠人)来到西关小学,他同陈梅川和我曾经是抗战前的朋友,但我们知道他负有蓝衣社的使命,想通过冯谦光抓取县民团和警察武装,要求我和陈梅川帮他引见冯谦光县长。接着,李笑文又引来王尚志、李资廉等大批蓝衣社分子。
  王尚志带有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的委任令,只要在委任状上填个名字,冯谦光立刻可以变成国民党嫡系的别动队司令。我们四个人(李希晨、陈梅川、崔栋生、李人凤)估计到冯谦光这个名利薰心的政客,必然见而心动,如此全县武装将落入蓝衣社之手,想阻止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决定“将计就计”,利用合法形式,为自己创造条件。田我负责组织一支学生军。先说通李笑文,他满口答应,并保证向县长提出。不出预料,冯谦光、王尚志、李笑文等一见如故,冯谦光果然当了司令。五个区的队长都为大队长。另成立一个学生兵的“教导队”,由我任队长。为了成立教导队,先招学生训练。冯谦光以县长身份亲自定名为“学生志愿军训练团”。我们提出招生二百人,县教育科反对,限八十人名额,后来折衷,不超过一百二十人。县长兼军训团团长,陈梅川同志和我都是教官。陈教“民众组训”,我教“游击战术”,另外有几个蓝衣社分子也是教官。
  严重的工作是争夺学员。蓝衣社通过翟雪泉四出动员,然而他们却远远落后了。我们掌握了高中、初中、高小学生数倍于录取人数的报名名额。录取结果,除了一个半蓝衣社分子(王余乐和一个嫌疑分子)之外,全是我们计划中的人。其中包括共产党员李希晨和李清桂同志。
  原定训练时间三个月,由于日寇占领洛口,不久又进到周村、张店,城内大小官僚已大部星散,临淄城朝不保夕,训练只进行一个多月即中止。迫切的问题已不是训练,而是武装。训练结束,但教导队的武器从哪来?成了当时最迫切的大问题。
  日寇占领张店之后,蓝衣社分子李熙光带了一批人员投奔西关小学找王尚志,有崭新的“湖北条”四十支,每支枪四十发子弹。这时教导队的学生也住学校里,见到武器,个个馋涎欲滴,趁张店来人疲惫不堪、蒙头大睡的时候,李希晨出了一条妙计:当夜带教导队到中埠地主家“起枪”。据说这个姓王的地主有二十支步枪和十多支匣枪。但“起枪”必先有枪,于是通过李笑文,说服张店来的李熙光,暂借他们的武器一用,起枪后奉还,李表示同意。既然应允,几分钟之内,枪支子弹已全部挂在学生的肩上,这时马上宣布出发,住了几年的西关小学,就这样一下离别了。有枪的走在前面,后边更多的人是徒手,最后跟着几个蓝衣社教官。我和李希晨、李清桂是尖兵,一支喜气洋洋的学生军,划开夜幕,向临淄西南方中埠村快步走去。
  这些初生的牛犊,斗志高涨,但缺乏经验。当进入地主院里时,地主家里人都跑光了,闹到拂晓,只搞出了一支马枪和一支手枪,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来的枪,却成了教导队的武器,这是很大的收获。
  首战告捷
  起枪之后,我们没有回西关小学,而是越过胶济路,在矮槐树南一个村子里停下来,任务是迎击从张店东进的敌人(夜里得到日寇东迸的情报)。我们一方面选择地形,布置伏击;一方面报告冯谦光的司令部,请派兵援助。
  我和同学们,抱枪隐蔽在路沟里,望着西方愈远愈窄的铁路线,静静地躺在晨曦之中,田野寂静如睡。初次临敌,大家没有丝毫恐惧,只有说不清的神秘和兴奋。有一个学生自豪地说:“同学们,我们在干真正的抗日战争呀!”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一九三七年旧历十二月初四日,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西方路轨上,出现了摇车子(在路轨上用手摇前进的小车)。一辆、两辆、三辆、四辆……架着机关枪、抱着步枪的鬼子兵,也愈来愈清楚了。四百米、二百米,……一声命令“打!”四十支“汉阳造”一齐开火,前边两车鬼子的过半数,几乎没有明白发生什么事就送了命。后边的鬼子乱叫乱跑,爬爬跌跌地躲进路北坡去,企图抵抗我们的攻击。有三个鬼子,从前面不远的涵洞穿过路南侧,顺着路沟向我们射击,一个同志牺牲了,就在同一时间,战士们也由另一涵洞穿过路北坡。另有儿个同志没有涵洞可利用,索性抱枪就地滚,越过铁路滚到北坡去,打退了北坡的敌人。大家乘势冲锋,占领了敌人阵地,三个穿洞的鬼子都被击中,死了两个,一个小队长还没有死,他绝望地举起小手枪向战士瞄准,被我们一枪打得他脑浆流满了半个钢盔。我们缴了敌人的手枪、战刀、战旗,敌人丢下两个摇车,退到后面继续顽抗。
  中午时刻,我的四十发子弹只落下五发了。敌人增援的到了,但没有前进,只在远处打枪。我们守在原地,间或还他几枪。战斗处于停滞状态。太阳偏西的时候,才来了民团、警察局的“援兵”,灰的黄的一大片。然而他们远远地站在后边看热闹,副司令王尚志也在其中。他们中有的人实在过意不去,三三两两,自动跑来参加战斗。日夕,敌人退却了。这时“援兵”才一轰而上,抢走了两个摇车子,算是他们的“战利品”。
  这次战斗,是日寇东进以来所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对十团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学生军”的名字,在群众中广泛地传开了,从此打开了扩军的道路。警察、民团再不敢轻视我们,原来企图缴我们械的阴谋也中止了。张店铁路上的李熙光他们,再也没有提起还枪的事。借来的四十支“汉阳造”成了学生军的家底。
  乘送伤亡同志之便(亡一伤一),黄昏时我赶到城里,向冯谦光报告战况。他只对战利品感到兴趣,拿去几个日本战旗,又要刀要枪。我向他要子弹,他答应“立即补发”。不待说,子弹没有发,刀枪也没有送。后来这位县长见到国民党专员张里元时大吹“辛店抗日”的战绩,凭着从我手里拿去的“膏药旗”,居然招摇撞骗,可谓无耻之尤。
  我赶回部队时已是初更,我们估计明天敌人一定大举东进,必须当夜转移。我们主张转到北部平原去,因为兵源、武器、粮食等供应条件都很有利,但王尚志、陈瑞符他们却力主进山。当时李希晨同志偷偷告诉我说:“进山百弊,只有一利”,我问利是什么?他说。“民团老爷一进山,少开不了小差,我们可以捡枪。”又考虑到过早同他们分裂对我们不利,于是决定进山。到了益都的躲庄,王尚志的幕僚杨秀峰还据“阴阳之说”评论道:“兵进躲庄,大吉大利”。原来我们打了一天仗,倒把这些看热闹的人们吓破了胆。
  这时王尚志把部队整编为三个大队:新来的一股土匪是一大队,陈瑞符部是二大队,我们是三大队。果不出李希晨同志所料,二大队的人马愈来愈少,闲枪越来越多,三大队的人则越来越多,枪支则不够用了。我们的人员不断南来入伍,他们的兵则不断向北开小差,当时人们叫做“南来北往”。在躲庄吃的是粗粮,喝的是臭水(没有井,存雨水为饮水,日久水臭),睡的是地铺,但全队无一人叫苦。队伍逐日扩大,通过李笑文、王尚志说情,又从二大队“借”到五十支步枪。没有枪的同志一见到枪,就各抢一支背在肩上。刘玉林是个小同志,一进门就抢了一支马枪,又蹦又跳,两手死抓住枪身,好象怕被人夺去。刘玉林是淄河街人,军训团成立时,因他正念初中一年级,只有十五岁,没有被录取。可他一直不回家,跟着学生们作军事演习。这个同志后来参加了共产党,当过排长,一九四四年在袭击石槽盛敌人据点时壮烈牺牲了。当时象刘玉林这样的青年太多了。
  一九三七年阴历十二月中旬,王尚志和他的蓝衣社分子,企图借助土匪一大队之力,把部队拉上鲁南,这是一个十分毒辣的阴谋。在这个问题上,二、三大队结成了统一战线,坚决主张开回路北。就这样,我们回到了家乡。出发前,又借到五十支枪,部队发展到三百多人,主要成员还是青年学生。二大队住城里,我们三大队活动在临淄二区和五区。部队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起来,正式建立了党组织。在清河特委直接领导下,广饶县委派来大批党员担任连、排干部或当战士,如岳拙元、任圣符、吕乙亭等同志都是这时来的。部队建立了政治处,李希晨同志为政治处主任。初步有了兵工厂和医院。益都张禄斋同志自动带着全部医疗家当当了军医(这个老人从那时一直随军,对十团,对三支队,是有功绩的,人已去世,谨此志念)。一九三八年初,部队已发展到近千支枪,这时主要成员是农民,学生大部当了干部。这一时期不断对胶济线的日寇进行小规模的战斗。
  赶走蓝衣社分子
  过去四个月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发展武装,后来的活动则是为了巩固武装,这时斗争的焦点是同蓝衣社的斗争。三大队的发展壮大,引起了王尚志之流的注意。他们急忙抓取二大队,并建立自己的特务分队,巩固他们的地位。王尚志、陈瑞符两人经常躺在鸦片烟灯下策划阴谋,派其爪牙在连队中挑拨离间,企图搞兵变。一九三八年一月末,王尚志的特务分队(队长赵继尧,是个土匪,一九五三年已服法),到我们一连挑拨是非。乘此机会,我们首先下了特务分队的枪,然后迅速地解除了王尚志司令部的全部武装,同时把部队中所有蓝衣社分子全部逮捕(一人逃走),押解驱逐出境。当时没有杀掉王尚志这些人,以致后来他们制造了太河惨案,现在想来,是个历史性的错误。
  加强党的领导工作
  一九三八年春,清河特委决定将益都的十支队并入三大队,为第七连。支队领导人刘斗辰同志任三大队大队副。四月,党派杨涤生同志来到三大队,任政治处主任。经过他的介绍,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经过合并和调整,党的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也进一步提高。在这个期间,部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主要是破袭敌人铁路、列车和火车站。四月间,我军以五个连的兵力攻占淄河车站,与青州增援之敌大战于辛庄,毙伤日军多人。日寇进袭朱良、段村时,我们又在良孟伏击了敌人。
  在破袭战斗中,我们争取李寰秋的保安十六旅同上前线,同李部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而拆散了陈瑞符同李寰秋的联合,粉碎了陈瑞符企图南北夹击我军的阴谋。
  前四个月我们建立了武装,后四个月加强了党的领导,巩固了部队。当时的斗争锋芒,又转到对付地方国民党反动势力。
  国民党CC派于治堂(临淄人,沈鸿烈时期的临淄县长),一向以陈瑞符部为护卫,以封建势力为靠山,对我部进行刁难。过去一个时期,CC派同复兴社(即蓝衣社)有矛盾,在我们同王尚志作斗争的时候,他采取旁观而又企图从中渔利的态度。当王尚志被清除之后,特别是当三大队党的旗帜愈来愈鲜明的时候,他采取的手段也愈来愈毒了。他凭借县长的合法地位,断绝我部给养。我们则建立了一个动员委员会,代替政府职能,实行合理负担(贫农不纳粮,地主富农多纳粮),自足自给。他们又散布流言说:“奉沈(鸿烈)主席谕,敌后一切游击队须经政府承认,进行登记,否则视为非法”。其登记标准是“一人一条枪,枪必须是‘汉阳造’”。我们针锋相对,在部队和群众中揭露顽固派的阴谋,不听他们那一套。于治堂见不听他的,就请了所谓“省政府特派员”王念根来威胁利诱,被我们当而骂走了,又拉出李笑文来“疏通关系”,我们用驳壳枪弹招待了他。这位专使吓得跌下马来,大草帽也没有来得及拾就跑走了。最使他们伤心的有三件事:一件是为打击封建势力,我们发动群众没收了王子相的“官盐店”,把盐全部分给了群众,王子相几乎气死。第二件是我们武力收编了耿兰亭的第五区民团区队,把陈瑞符的势力压缩到城区,他们大伤脑筋。再一件事是安硕亭、刘竹溪、寇方田等青年人从铁路上带了一排武装找三大队,半路被陈部截去,安硕亭等在一个晚上,又带队投奔三大队。这使陈瑞符大发雷霆,说三大队挖他的墙脚,于治堂和一些士绅前来要人,被我们严词拒绝。矛盾的结果是于治堂被我们赶走,同陈瑞符由冷战发展到热战。
  正式建立三支队第十团
  一九三八年七月,杨国夫同志率部东来,三大队正式改编为三支队第十团。党派我为团长,陈兴为政治委员,刘斗辰为副团长,李希晨为政治处主任。下编三个营,十一个连。第一营营长王翰西,教导员吴祝存;二营营长陈梅川,教导员崔栋生;三营营长开始是李墨轩,后来是吕乙亭,教导员赵子谦。每营三个连,另有一个特务连和炮兵连(除了生铁老炮以外,还土造了一门迫击炮)。同时,临淄四区武装被编为三支队特务团二营。一九三八年下半年,临淄境内除陈瑞符三百个大兵守孤城之外,城外全部归到人民手里了。
  十团建立之后,对敌斗争和反顽斗争,逐渐紧张起来。“双枪将”(匣枪、烟枪)陈瑞符,八月间勾结博兴的周胜芳,由北而南向我进逼,企图占领我大夫店、苇子河一带。胆怯的周胜芳,进到桐林,却没有敢东顾,陈瑞符也未敢出临淄城。我军连夜佯攻,准备给这些敢于侵犯我们的顽固派以应得的惩罚。这时荫蔽在周部的陈竹村同志密派相炜同志来取联络,当晚他们把部队拉到十团驻地。周胜芳看事态不妙,马上跑回博兴去了。这时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迅速歼灭陈瑞符部,以扫除抗日战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们当即移兵包围临淄城,在杨国夫司令员亲自指挥下,很快攻占了县城,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了陈瑞符这个封建势力的看家狗。
  一九三八年,日寇军事力量只限于维持铁路交通,暂时还没有力量向内地进攻。陈瑞符在占据临淄县城的十个月期间,一直和胶济线的日寇“和平共处”,辛店车站东西两侧的敌人铁路线,在陈部势力范围内很安全。在八路军控制的地区,如金岭镇、淄河以东几段,则经常闹翻车。所以日寇对陈瑞符十分赏识。临淄城被我军解放,辛店一段铁路线就不断遭受我军破袭,大段铁轨被运到我们兵工厂。敌人对这个形势很不安,在我军进驻县城的第一天,日寇就从辛店车站向县城发炮威胁。九月,日寇占领临淄城以后,我军予以围困打击。在敌人试图从于家庄河口东渡时,一连三天都被我军配合民兵用“五子炮”(把老抬枪改装活栓,威力很大,日寇名之日不炸的黑炮)打退,日寇再不敢轻易出城。十月间,日寇以步、骑、炮联合兵种进攻郑家辛,我军因早有准备,毫无损失。
  粉碎了顽军的围剿
  日寇对我们的进攻,顽固派兴灾乐祸。他们认为十团的部队经日寇进攻后大受损失,便想趁火打劫消灭十团。于是在王念根的统一指挥下,以收复临淄城为名,组织十五旅、十六旅、二十四旅以及周胜芳部共一万之众,四路进兵,围剿十团。我们事前得到这个情报,即时报告三支队司令部。
  根据当时的形势,我们分析:顽军最强的是东路张景月部,最弱的是西路二十四旅和周胜芳部,北路李寰秋部无斗志,不过虚张声势而已。而且顽军各部之间矛盾百出,互不相能,王念根虽有豺狼之心,但无力统一指挥。根据这个分析,我部决定放弃淄东,集结兵力于苇子河、刘地官庄一线,迎击西路二十四旅等敌,司令部东来支援我们,由杨司令带特务团一部驻北高阳一带。
  十月某日,顽军四路出动。东路张景月是先打临淄城,企图以此作为反共的资本,他们预料县城极易打下,然后挥戈北进围攻十团。可是这些狼心兔子胆的家伙,没有打了鬼子,反而被鬼子打得七零八落,灰头土脸的各不相顾,乱轰轰地跑回寿光去了。王念根率十六旅进到姬王,周胜芳部进至大夫店,与我苇子河部队对阵(十团团部住苇子河),二十四旅进至桓(台)、临(淄)边境,按兵未动。
  大夫店顽军先则送来公函,称:“本军奉命南进抗日,收复临淄城。请贵部假道,让出苇子河”。我们复信:“贵军果然抗日,无任欢迎,且将率部相助。临淄境内不乏通城大道,何止仅碍于苇河?请贵部自便”。接着是王念根送来挑战通牒说:既不让路,就要“扫除抗日障碍”。接着李寰秋也送来亲笔信,劝我“以国事为重,让出苇河”。我给李复信,揭穿了他们的阴谋,请他主持正义,“如王念根先生不欲制造反共内战,弟敢不从命?苇河虽小,尚可一战”。我们根据司令部的指示,严阵以待。就这样,从日出到日落,打了一天嘴仗。顽军知道杨司令率兵临阵,十团又早有准备,他们知其东路大军行止不明,周、李两部又是冤家对头,于是夜间各自撤去。李寰秋撤退前还送来一个“人情”,说:“王某密计,愚兄毫不知情,接弟来函,恍然大悟,即当率部返防,诸希珍重”云云。“毫不知情”是假,相机勾结是真,无可奈何,只好“率部返防”了。顽军的反共计划,就这样破产了。在苇子河,十团部队迎接了一九三九年的元旦。
  两次伏击战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一日,日寇占领了广饶县城,打通了辛(店)石(村)公路,相继占领寿光、博兴等各县城。国民党的“保安”老爷们,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紧张气氛一时笼罩了鲁东平原。我军为打击日寇,二月间,在城北岳家庄辛石公路上,以三个连的兵力配合民兵抬枪队,伏击了敌人。我们设伏的围墙,紧靠公路。早晨,十一辆汽车满载着黄橙橙的鬼子兵,从临淄城驰来,呆头呆脑的敌人,完全没有发觉我们,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埋伏圈。在离敌人汽车几码远的土墙上,我们战士的枪,从枪眼里伸出来几乎可以触到日寇的胸膛,除了预先指定的几支步枪专打敌人司机和轮胎外,所有的步枪、手榴弹、老抬枪象雨点般地倾泻在鬼子身上。霎时间,前几辆汽车完全不能动了,最前边的四汽车鬼子兵大部死在车上,剩下三个鬼子没有死,一个冲到土墙内,扔了一颗手榴弹没有炸,接着被打死了。另一个鬼子,爬在汽车底下向我们开枪,被一颗手榴弹结束了。最后一个鬼子则抱住一个汽油桶作掩护,吱吱哇哇的乱叫,一粒子弹穿过汽油桶,他随着油桶仰面朝天倒下去,再没有叫唤一声。最后三辆汽车的敌人,由于离我们火力点较远,有不到半数幸存者,据车顽抗,用火力封锁了我们的出击口。鬼子兵最后凭借一条沟向我们的背后迂回过来,以密集的子弹向我射击,迫使我军左翼撤退下来。估计到敌人很快增援,于是我们凭借熟悉的地形全部安全转移。我军伤一亡一,敌人二百人有半数伤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后来检讨这次战斗的缺点:发枪太早,只有左翼部队截击了敌人,右翼没有参战,使敌人后队能够向我迂回,这是经验教训。但是骄横一时的日军尝到了中国人民的厉害。同时对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鼓舞很大,使那些扰民反共不抗日的顽固派,在人民中更加孤立起来。
  一九三九年三月间,十团又伏击敌人于临(淄)、广(饶)界上的赵家庄,给了敌人很大的杀伤。但我们于战后未及时转移,在苇河被敌包围,受了些损失。经过这两次战斗,迫使敌人不得不把公路搬了家,远远地离开了村庄。
  我党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又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相继建立了妇救会、儿童团的组织。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以土炮、抬枪、红缨枪为武器,站岗、放哨、盘查汉奸、传递情报,接连不断地破袭敌人的交通线,逐步形成了全民抗日的群众运动。
  一九三九年春,司令部决定,调十团二营去路南整训,并调许云轩同志为二营营长。由团政委罗文华同志率领,随支队政委霍士廉同志南下。考虑到敌人可能扫荡,我带一营、特务连随杨国夫司令东去寿光开展工作,副团长刘斗辰同志带三营活动于益(都)、临(淄)地区。
  就在我离开的期间,刘斗辰同志在益都杨家营被日寇重兵包围,激战竟日,最后英勇牺牲。牺牲前,他把武器拆散打烂,不使落在敌人之手。这位饱受旧社会风霜的老军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战斗,是十团建立以来所受的最大的一次损失。在我赶到战地之前,当地群众已协同三营和突围部队,包扎了受伤的同志,收敛起烈士的遗体,拭净了他们身上的血迹,给他们换上干净的衣服,好象对待亲人一样的收敛牺牲的烈士。
  大破袭
  根据司令部的命令,我们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来打击日寇的气焰。以连为指挥单位配合抗日自卫队,西起金岭镇,东至青州站,分段负责,一起动手。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两头的埋地雷,专炸敌人的火车头并袭击列车;中间的派兵包围敌人车站据点,掩护自卫队拆除铁轨,连同路轨夹板一同运离铁路线埋藏起来,道钉则全部带走。一夜之间,三个火车头中雷炸毁,列车象死蟒一样脱轨不动了。大段铁轨被拆走,若干涵洞被炸毁,使敌人在胶济路的运输瘫痪达一月之久。破袭的夜里,群众看到远近都有人打击敌人,听到东西两方都有雷鸣般的轰炸,他们兴奋地说:“鬼子呀,鬼子!看你再来杨家营胡闹不!?”
  太河惨案
  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团奉命派三营营长吕乙亭同志,带两个连护送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等同志去鲁南。路经太河(博山)王尚志部驻地,因我队领队同志麻痹大意,陷入他们预设的伏击圈。鲍主任、潘团长、邓科长、吕营长等同志被当场杀害。部队一部突围,大部伤亡或被俘。四连指导员张林、七连指导员陈大学等同志被俘后坚强不屈,被敌人活埋于五色堐。这就是有名的“太河惨案”。这个惨案的凶手是国民党蓝衣社分子秦启荣、王尚志、聂英、王育民(王尚志侄子)、李子廉、潘然台、韩慎吾、赵继尧等。这些刽子手的大部分,如秦启荣、李子廉、赵继尧等已先后落入人民法网,有的如王尚志、王育民等已死掉,有的下落不明。
  惨案发生后,杨司令电令我带五个连(一营全部及特一、三两连),连夜由淄东出发南进,与司令部会合于博山太河、下册。在这里听了纵队司令员张经武同志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刘家井大战
  五月,随杨司令过路北来临淄。司令部与清河特委决定。编益都地方部队陈乙斋部充实三营,陈乙斋同志为营长。旋随杨司令西去邹(平)、长(山),与马耀南司令及本支队各兄弟部队会师于邹平刘家井。(此时三支队特务团大部及十团二营仍随霍政委驻淄博池上、太河一带整训。)这是三支队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会师,士气非常高涨。
  六月六日,日寇调集重兵,合击以刘家井为中心的我军阵地。我军坚守阵地,奋力阻击。从拂晓战斗到中午,敌人始进至刘家井外围。它先以重炮轰击,然后以密集的火力冲锋,但均被我击退。我军据守围寨,与日寇肉搏苦战,从中午到日夕,敌人三次增援,伤亡八百余人。最后我军乘黄风迷漫的机会,退出阵地,转移到刘家井西南大碾村。
  整天的战斗,给了日寇以重大杀伤,成为渤海抗战史上的一次重大战斗。当日我军虽有伤亡,但士气极为高涨。当我军转移时,在炮火尾声中,群众男女老幼,四面八方赶来慰劳部队,他们似乎没有听见近在咫尺的枪炮声。
  黄昏后,我军在章丘附近集合休整。夜里,司令部决定仍向东转移,十团部队宿营于窝村(距刘家井不远),作为司令部南面的警卫哨。由于驻地仍在战地腹部,预计到天明敌人可能扫荡,全团指战员连夜做工事,一直守在工事里。辰牌时分,日寇大队汽车和骑兵直向窝村南面扑来,距敌二百码以内,展开了阻击。接到转移命令时,敌人已突近前沿。我们估计到敌人以快速部队追击我军步兵的不利形势,遂集中所有骑兵向东北方撤退以诱敌,同时令步兵向西北方司令部驻地转移。此时秋苗方生,一望平野,敌人见我骑兵突围,果以车队猛追。我骑兵专走松软崎岖之路,得以摆脱敌人火力。至邹平辉里庄,集合到部分部队,知其余部队已由一营长王翰西率领直去临淄。夜间我找到杨司令汇报了情况,奉令转回临淄。
  十团在临淄苇河一带隐蔽集合,检查损失四十多人(后来有三十多人又从司令部归队)。一九三九年六月,清河地委书记景晓村同志到了十团,报告了政治形势,对部队鼓舞很大。
  不久,我们设埋伏于广饶军屯子,伏击大王桥出动的日寇,将日寇一个班大部击毙。缴获了六五机枪一挺,十团第一次有了机关枪,士气大振。我们开始到处袭击敌人据点,发动民兵不断破坏敌人铁路、公路和桥梁。自刘家井大战以来,游击战争的火焰,在临、广、益、寿地区强烈的燃烧起来。这时十团收编了临淄四区的王六部队,为十团独立营。
  这个时期,日寇集中力量对保安旅进行诱降性的扫荡,给我们发展武装和扩大根据地一个有利时机,因此发生了“平原山区”的争论。即平原游击战争能否坚持的问题。后来徐向前、王建安同志批评了那种对平原游击战争没有信心的错误态度,决定三支队全部回到路北平原,这个争论才彻底解决了。所以提到这件事,是因为这是三支队战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关系着清河八路军和根据地发展的问题。
  一九三九年八月,马、杨司令东来途中,马耀南司令不幸牺牲。杨司令旋即转去路南,不久发生了“淄河事件”,秦启荣、王尚志进攻我三支队于太河、朱堐一带。十团路北部队接杨司令急电,即集中全部(包括王六部队),越过铁路,冲过王保团防线,当夜抢占对面之天堂寨,同时占领虾蟆岭,直逼井桶。拂晓,顽军昏头昏脑,叫骂着“冯毅之土八路”冲上天堂寨。我部以近距离密集火力将其全部歼灭,并进驻井桶,很快与司令部会合。不久,又收编了益都顽军王保团之蔡建亭部。
  三支队在王建安同志主持下进行了整编,取消团的建制,作为支队直辖营。我调任副支队长。十团历史至此告一段落。以后,清河抗日游击战争进入向平原全面大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是八路军三支队第十团的建设、发展和战斗的历史。只能作为参考素材,不妥之处请知者纠正。
  (写于一九六〇年八月)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山东省民国时期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回忆在国民会议运动期间的王尽美同志、、罗荣桓同志在鲁南二三事、怀念洪涛司令员、深切怀念王麓水同志、记高唐谷官屯暴动的领导人金谷兰、山东八路军三支队第十团的历史概述、对李人凤同志遗作的补充、周年祭忆范明枢参议长、冯玉祥两次隐居泰山见闻片段、张自忠将军殉国纪实、张宗昌在军阀混战中所扮演的角色、韩复榘入鲁前的略历、刘珍年的起家与失败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人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斗辰
相关人物
李希晨
相关人物
岳拙元
相关人物
吕乙亭
相关人物
任圣符
相关人物
连东壁
相关人物
崔亦鲁
相关人物
安硕亭
相关人物
徐东洛
相关人物
崔栋生
相关人物
李光荣
相关人物
寇芝田
相关人物
王渭源
相关人物
李守本
相关人物
于警钟
相关人物
张林
相关人物
陈大学
相关人物
寇方田
相关人物
王寿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