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辅广” 相关
共 241 条 13 / 17
18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书里有需要讲解的地方,有不需要讲解的地方。如果某处意思定下就是这样,就更不需要讲解了。只需结合自身下功夫努力就行了,不要迟疑。
18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整齐严肃,就是专心。专心就是恭敬。圣贤讲的话,囊括万千,即便这样说,也需要一件一件去落实,然后理解到极致,会发现不过如此。
18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学生们把书都讲完了。先生说:“诸位看书中的道理,只是寻得极细微的脉络罢了,说的时候也知道是这样,只这样说却起不到什么作用。”周贵卿说:“并不是不想常常坚持操守,但是,达不到以心志来统领气欲,一遇事情就又改变了。”先生说:“这简直是乱说。怎么...
18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做学问要从偏僻处下功夫,因为其道理自然存于其中。如果一向都是矫枉过正,就又有了偏差。学习需要理解,但也不能仅限于理解。《尚书》中说:“知道并不艰难,要真正做到才艰难。”功夫全在行动上。
18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理解书中的道理,要往大方向着手。必须眼前开阔,不要只局限于墙角的地方。现在来看天下正理与人之欲望、道义与利益、公正与徇私等,都要分辨得清楚明白,将道理放到日常应用里去检验,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果不把道理带到大场合中去检验,就算这句话理解得...
18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傅诚来向先生请教。先生说:“圣贤教导世人道理非常分明,但世人却并不将它结合自身实际来看,所以觉得读书与写时文的观点与此不同。总而言之,只是这一本书,但现在的人只看见口头上能说出来、笔上会写下去、纸上能写出来,就认为做学问只是如此,殊不知圣贤...
18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不能只是专门在书本里探求义理,而是需要反过来往自己身上推寻研究。秦汉以后再没人说及此道理,读书人也只是一味去书本上探求,不结合自身理解领会。自己没能理解到,而圣人其实早就说过了,自己只需借助圣人的言语,来在自己身上推寻探究,这样才能有...
18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进入理解圣贤道理的门径,是将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那道理中去,渐渐与它相亲,和自己融为一体。但如今的读书人,道理在这里,自己却在外不加以实践体会,二者本来就没有联系起来。
18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求学之人读书,必须将圣贤的言语,落实到自己身心上。比如“克己复礼”“出门如见大宾”等事情,就需要结合自身体会加以理解,我能不能做到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仪?能不能做到尊敬别人宽恕别人?只有每件事情这样做,才能真正受益。
19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里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切己思考这句话对我而言将来能在什么地方用得上。
19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人做学问,确实很难。如果不从读书上下功夫,还茫然不知入手;如果每个字都去探求、每句话都去辩论,而不从自身实践去下功夫体会认知,那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就像孔子所说:“我想要为仁行善,那我就自然达到仁的境界。”然而孔子却从来没有认为哪个弟子达...
19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先生在答复曾无择的信中说道:“你在信中提到的疑问,都已解决。但是感觉到你读书大都是在外面看,还没有找到入门的地方。需要更加虚下心来,平静思考,将圣贤的言论结合自身体会去理解,这样才差不多能理解其中意味,不会只说空话。如果不这样,像你这般读书...
19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阅读《六经》,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去探讨道理,才能容易明白。
19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尚书》刚读的时候特别难,仿佛与自己没有什么联系。后来读熟了,见到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圣人的事,才知道都与自身息息相关。
19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有人问:“‘体道’是怎样的?”先生说:“‘体’犹如体究的体,‘体道’说的就是以自己的身心去体悟那道理啊。因为圣贤所说的无非都是大道义理。只要自己用这个身心去体会它,就能让这个道理变成我拥有的东西。比如克制自己的私欲,便是‘体道’的功夫。”先...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