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赤岭畲族乡” 相关
共 26 条 1 / 2
1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和坑养正小学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当地秀才蓝澄清创办,至今已有八十二年历史,共培养了七十五届毕业生。学校创办初期自任教职,教授传统课程并聘请教员,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设备较为完备的学校。首届毕业生中有蓝澄清的长子蓝长江,他...
2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明代官员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的一些传记和案例的描述,主要涉及了他作为官员处理案件的一些具体情况,以及他在调解遗产纠纷和揭露骗局方面的经历。整个文章充满了充满了故事性,并且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和法律意义。
3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描述了漳浦县明清时期的土楼堡建筑情况,包括建筑数量、年代、建筑形式、命名方式等内容。其中涉及到土楼堡的命名方式、楼匾的特点以及纪年情况等。通过对楼名和匾额的分析,揭示了当时人们的意向、情趣以及社会环境等信息。
4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该文介绍了赤岭畲族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交通情况、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
5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是唐朝时期置县的,全县面积1981平方公里,人口63万4千人,共分十九个乡(镇)。境内多丘陵,地形以丘陵为主,属闽浙丘陵一部份。从内陆至海滨分别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作阶状分布。溪流众多,主要有六条,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向东...
6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赤岭畲族乡的地理位置、历史、居民源流和行政区划沿革。该乡位于漳浦县东北方,四面环山,属于丘陵地带。在历史上既有闭塞的一面,又有与外界交往的一面。居民源流以张姓为主,后来蓝姓成为主要姓氏。赤岭一带流传一句谶语:“五百年内无杂姓,五百...
7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正月初一过春节,这与全国人民一致。正月半做上元,大房头的祠堂点元宵灯,自十二日起至十五日止。灯有纸灯和玻璃灯两大类。祖祠大门口挂桶形大灯,左右各一盏,灯笼书写“蓝府”二字。灯笼上下边沿画花纹图案。厅门正中挂柑形圆灯一盏,灯笼写祠堂名如:种玉...
8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二月初二日是司命灶君生日,家家户户做“大猪菜粿”拜灶君。
9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三月初三日,称三月节,户户做粿,到祖祠拜祭祖宗。粿料较随意,每户可按自己的物质条件和爱好安排,有的用糯米,有的用籼米,有的用番薯粉等,这是赤岭畲乡民俗的特点。
10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四月过立夏,有“三天吃立夏,三天吃补夏”的风俗。各户都做面粉煎或面粉粿。
11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都缚粽,有肉粽和碱粽两种。午时祭水花,人人擦抹雄黄酒,驱除邪气。家家备一束驱蚊草,一头执在手里,一头点燃,口中念着:“草烟送蚊虫,送去吃树花,倚树丛。”驱赶蚊虫。
12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六月十五日称六月半,每户都做“半年圆”,拜祭祖宗,圆是用白米做成,一部分加颜料成“红圆”,分三层,同放在蒸茏里炊熟,底白色,中红色,表面柑形,称为“满天星”。
13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月十五日中元,也称普渡。都做面粉“发包”和米糕,但有的村社没有做普渡,十五日又是地官大帝的生日,普遍都有拜祭。
14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兼土地公生日,每户都买中秋饼和猪肉拜祭土地公。拜祭形式有在厝内拜和田头拜,田内插土地公旗,祈求庇佑能获得好收成。
15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九月初九日称九月节,家家户户用米做白圆,每粒都用指按一凹痕,畲乡以外的人称为“狗脚迹”,这被认为是至今尚保留的畲族标志。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