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畲族乡历史点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16
颗粒名称: 赤岭畲族乡历史点滴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965-9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赤岭畲族乡的地理位置、历史、居民源流和行政区划沿革。该乡位于漳浦县东北方,四面环山,属于丘陵地带。在历史上既有闭塞的一面,又有与外界交往的一面。居民源流以张姓为主,后来蓝姓成为主要姓氏。赤岭一带流传一句谶语:“五百年内无杂姓,五百年后无张坑”。该乡的族谱记其源流世系分明,时间明确。行政区划沿革方面,宋代属漳浦县嘉宾乡钦贤里,民国初期属于外东区,民国28年9月设立赤岭乡,民国32年7月并入湖西乡直属于县,解放初划属第六区,1957年底划属长桥区,1958年下半年成立赤岭人民公社。
关键词: 漳浦县 赤岭畲族乡 历史

内容

赤岭畲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方,距县城55公里,东与佛昙镇交界,西与长桥镇交界,南与湖西乡交界,北与龙海县白水镇交界,赤岭乡政府所在地,与这四乡镇的政府所在地之间距离除湖西为10公里外,都是20公里。赤岭乡属于距海滨不远的丘陵地带,海拔在100200米之间,四面群山环抱,有玳瑁山、九岭山、乌龟山、狸猫山、朝天马山,海拔在500~700米之间,在历史上既有闭塞的一面,又有与外界交往的一面,形成既是畲乡又是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的特点。
  多丘陵便多坑垅,坑垅可辟为水田,丘陵可辟为园地,而经过几百年的开发,至解放初,农作物还是以稻谷为主,因为野兽甚多,尤其是山猪,专喜挖食富有淀粉的植物根块和地下果实,所以作为主要农作物的番薯、花生等,在这一带不能种植,水果则因为交通不便,运销困难,很少种植。赤岭成为水果之乡,是二十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赤岭乡古地名苌坑,“苌”是弥猴桃的古名,也许这一带古代遍地野生着弥猴桃。“苌”读音如“场”,“苌坑”二字连读,变成“张坑”,雅称长卿。一说由于从前张姓是这里的主要居民,所以叫张坑。
  居民源流
  在明代以前,张氏确曾是张坑的大姓,其他还有王、吴、庄、刘、蔡、李、卓、高、苏、洪、阮等姓。蓝姓之祖蓝庆福是元末才从前亭乡下尾仔村迁来的,至明代中叶已经传衍众多人口,嘉靖二年,在石椅建立祠堂,名“种玉堂”。以后,其他各姓陆续向外地发展,至清代,张坑已成为清一色的蓝姓聚居地。这种移民交替现象各地多有,乡民们只能用“金瓜伸藤”来解释,说他们占有了“金瓜地”,所以瓜瓞连绵。几百年间,“种玉堂”蓝姓不但传衍整个赤岭畲族乡,并分衍湖西畲族乡顶云、丰卿等四个畲族村,南山华侨茶果场的石步溪顶坑、枋林,马坪镇的京野、上陂、西陂、白陂,大南坂农场蓝厝,万安农场下埔,福鼎县双华、佳阳、浮柳、瑞云、牛埕下,华安官畲,晋江河市,浙江苍南县及台湾、东南亚各地,总人口五万多。而从张坑迁移于外地的其他各姓如蔡、王等姓也大都瓜瓞连绵,衍为大族。赤岭一带流传一句谶语:“五百年内无杂姓,五百年后无张坑。”张坑已成为赤岭乡的历史地名,“赤岭”本是一个自然村村名,由于赤岭墟为贸易中心,以乡政府所在地而成为乡名。
  畲族以居山垦种而被称为畲民,后定民族名称为畲族。有的认其祖先为黄帝系的高辛氏,有的认其祖先为炎帝系的榆罔,不论前者或后者,都发源于黄河流域。畲族的祖先与汉族一样,历代多次南迁。福建蓝姓畲族都以河南的汝南为郡望,而迁入福建的时间和路线不同。闽东大部分蓝姓的族谱说他们于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漳浦蓝姓的族谱则记载:祖先蓝明德(武则天时代的扬州节度使)以下第六世蓝成,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开始南迁,唐末移居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省)东山洞。历经五代、北宋、南宋多次战乱,定远县蓝姓之裔一部分一再南迁,南宋末年,辗转迁移于闽西与赣南之间,留下许多后裔,如江西大余、南康二县,绝大多数蓝姓畲族与漳浦蓝姓同一祖先二十世太一郎。太一郎生七子(廿一世),名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其中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传裔于大余、南康二县,现人口一万多,念六郎和念五郎之裔又分衍于广东梅县,经会谱证实,只有念二郎的后裔没有记载于族谱。漳浦这一系为念七郎之裔。念七郎又名炯,号文明,迁居福建建宁,后仕元,提举江西学政。他的儿子名琛字邦献,任抚州临川县尹,生三子:长子蓝兆,字元晦,号廷瑞,于元朝亡后迁居漳州漳浦县辖的前亭下尾仔;次子蓝光,字仲晦,号石泉,于元末任福建行省都事,元亡后,隐居福州元涉寺,后定居福州西门外侯官县界内草市头;三子蓝宽,字季晦,号清甫,居兴化(莆田)城外。这些蓝姓聚居地都是畲族村。
  蓝兆(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分衍苌坑(今赤岭乡),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分衍龙海隆教(蓝教)畲族乡;第三子庆寿,分衍广东大埔河廖(湖寮)畲族乡。
  赤岭蓝姓畲族族谱记其源流世系分明,时间明确,且旁系会谱吻合,毫无疑义。有人将其附会为唐代与陈元光父子作战的“潮寇”蓝风高之后裔,是封建械斗时代族长为煽动族姓对立情绪所伪造。
  行政区划沿革
  赤岭畲族乡宋代(尚未为畲族聚居地)属漳浦县嘉宾乡钦贤里,明代属二十八都,清代为张坑保。民国初期属于外东区。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度,编为东坑、大路边、石椅、学平、赤岭、土塔、油坑、杨美、前园9保,后编并为和坑、田厝、官路、大宅、赤岭、学平、石椅、大路8保,设立赤岭联保办事处,属第三区管辖,区公所设佛昙。民国28年9月,撤销联保办事处,设立赤岭乡。民国32年7月撤销区署,赤岭乡并入湖西乡,乡直属于县。解放初,划属第六区,区公所设佛昙,暂按保甲制度,至1950年,改保为乡。1957年底,赤岭、石椅划属长桥区,杨美、和坑划属佛昙区。1958年下半年,成立赤岭人民公社、辖杨美、石椅、赤岭、油坑、土塔、雨霁顶、大行、山坪、石狮等大队及顶垄场、石狮场。1984年改为乡(镇)、村制度,成立赤岭畲族乡,辖8个行政村及1个果林场,有85个自然村。至此,行政区划稳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人民生活随局势变化
  国民党的征兵征粮给人民以沉重的负担,抗日战争期间,人民体谅抗日的需要,抗战胜利后,人民正希望能得到休养生息,而国民党紧接着发动内战,征兵征粮更加严苛。三丁抽二,二丁抽一,独子缓役。赤岭人都不愿当兵,由乡、保向群众派款雇代。币值暴跌,物价飞涨,钞票没人要,改用稻谷雇人去当兵,一名100~150担稻谷(每担125市斤),向适龄壮丁摊派,有的出不起壮丁款,借高利贷,有的借贷无门,自身去当兵,除了本人免负担,还可找回受雇所得馀额。有的“逃壮丁”,或逃往外地,不敢回来,或不时回来,日间在田野劳作,要随时注意有人来“抓壮丁”,夜间不敢在家睡觉,睡在山洞里。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后期,日用工业品来源断绝,没有煤油问题不大,花生油可以点灯;没有肥皂也可用草木灰浇水滤出带碱质的水汁替代;没有机织的布,自种棉花土坊土织;没有火柴,用“火刀火石”打火比较麻烦,有人用牛屎干保留火种(它能慢火长燃)。总之,工业品缺乏难不倒刻苦耐劳的畲乡人民,人民最大的痛苦是苛捐杂税和征兵。抗战胜利后,日用工业品恢复供应,而征兵征粮及苛捐杂税更加繁苛,民不聊生,纷纷加入蓝兆熊的游击队。蓝兆熊是一个纨绔子弟,他的父亲是石椅社封建族长,死后,保长蓝宗来取代其封建势力,蓝兆熊争夺势力受挫,上山打游击,中共靖和浦县工委予以争取。蓝兆熊的游击队声势震动全县,国民党派福建省保安团来“剿”。中共靖和浦县工委令蓝兆熊带队往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整编,蓝兆熊为保他的山头而拒命,他的游击队失去党的领导和支持,处境困难,结果被围困在红狮坑一座破庙里,蓝兆熊击毙主张突围的副队长蓝西方,开门投降,最后与队员29人同被俘杀害。自1945至1948年,国民党保安团队“进剿”游击队的3年间,赤岭人民损失巨大,有的卖田卖屋,贫无立锥之地,1949年秋解放,才得翻身。
  1974年,赤岭人民在公社书记杨燕诗领导下,学大寨是学习其刻苦创业的精神,不搞表面的形式,没有随大流去搞一些不切合实用的工程,而致力于开荒种果,今日赤岭乡已进入盛产期的大片荔枝园,就是那时开辟的。这些荔枝园的经济效益,鼓励农民们继续开山种果,使广阔的丘陵地成为一片荔海。荔枝果成为赤岭乡一大经济支柱,农民藉以脱贫致富。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沂水
责任者
蓝明德
相关人物
念一郎
相关人物
念二郎
相关人物
念三郎
相关人物
念四郎
相关人物
念五郎
相关人物
念六郎
相关人物
念七郎
相关人物
杨燕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