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程颐” 相关
共 229 条 12 / 16
166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诠释“克己”这一概念时,继承了扬雄、王肃、刘炫、程颐等前人的诠释成果。他系统化和普遍化了“胜己之私”的诠释,将内在意念和外在形躯的修养工夫结合起来,以突出“克己”诠释的内在意涵。在《论孟精义》中,朱熹广泛采集了程颢、程颐、范...
167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诠释“克己”这一概念时,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形成了自己集大成的诠释。他对扬雄、程颐、谢良佐等人的“克己”诠释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对他们的诠释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在诠释过程中,朱熹对前人成果进行博采和集评、批驳和辨误、选...
168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论语精义》中引用了程颢、程颐、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尹焞等宋人的“复礼”诠释,涉及礼与理、去私欲与复天理、克己与复礼、礼、心正与复天理等关系。
169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程颢“复礼”诠释的评价与议论主要是认为程颢所言“积习尽有功,礼在何处”和“视听言动一于礼之谓仁,仁之与礼非有异”这两处诠释难以理解且似有可疑之处。然而,朱熹通过阐发程颢思想的本意和正确理解程颢诠释的含义,使这两处诠释变得通畅...
170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论语精义》中引用了多个宋明理学家的观点,以解释“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儒家核心概念。这些观点涉及仁与礼、己的关系以及克己复礼的方法等,反映了宋明时期对“为仁”的理解和工夫实践的主要思想。其中,克己复礼就是事事皆仁,天下归仁;为...
171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对《论语精义》中宋儒“为仁”诠释的评价。朱熹赞同程颐“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认为仁与礼不是同一物,复于礼,则仁心自存;对于程颐“凡人须是克尽己私,只有礼时,方始是仁处”,朱熹认为此说与伊川之意相契,但删除了赘词。对于范祖...
172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朱熹对《论语》中“颜渊问仁”一章中“为仁”的诠释。通过与《中庸》和《论语》中其他章节的类比,以及朱熹的其他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为仁”的诠释是“行仁”,即推行仁道、仁爱,强调人应该通过克制私欲、复归天理来实...
173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中“仁”的诠释。作者认为,朱熹将“仁”诠释为“本心之全德”,这是对孟子“仁,人心”诠释的继承与发展。同时,通过对比其他学者的诠释,作者强调了朱熹释“仁”为“本心之全德”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174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是讨论朱熹如何从“仁者,本心之全德”这一角度来解释和理解“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仁”。朱熹认为,“仁”是本心的一种全德,这种全德包括了义、礼、智等其他德行。而“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仁”则是专言之仁,它同样包含了义、礼、智等其他德行。
175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朱熹如何使用“(性情)未发已发”的概念来全面解释“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仁”。朱熹认为,“仁”是本心的一种全德,这种全德包括“仁义礼智”四德和“恻隐之心”所涵盖的四端。他通过“未发已发”的概念,指出“仁”既包括未发之性,也包括已发之...
176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汉代以来对《论语》“克己”的多种诠释和理解,以及朱熹对“克己”的独特诠释和其重要性。此外,还探讨了朱熹经典诠释和学术建构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他学术内倾特征的表现和成因。
177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以朱熹对《论语》“克己”的诠释为中心,探讨了朱熹在“为政”立场下对“克己”的理解,以及刘炫对朱熹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朱熹在理学体系建构下对“克己”的诠释,以及这种诠释如何反映其学术内倾特征的形成。
178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通过对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进行梳理和评析,揭示了朱熹在理学建构过程中对仁、礼、克己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决和发挥,以及他对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阐述。朱熹以“身之私欲”诠释“己”,以“胜”诠释“克”,以“天理”诠释“礼”,并从不同维...
179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及其学派的心性论,特别是对于心、性、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180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中关于“仁”和“敬”的观念,以及它们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性。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