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30007618 |
颗粒名称: | 二、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博采集评 |
分类号: | B244.75 |
页数: | 4 |
页码: | 56-59 |
摘要: |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诠释“克己”这一概念时,继承了扬雄、王肃、刘炫、程颐等前人的诠释成果。他系统化和普遍化了“胜己之私”的诠释,将内在意念和外在形躯的修养工夫结合起来,以突出“克己”诠释的内在意涵。在《论孟精义》中,朱熹广泛采集了程颢、程颐、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尹焞等人的诠释,并对他们的诠释进行了评价。 |
关键词: |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