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博采集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18
颗粒名称: 二、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博采集评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6-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诠释“克己”这一概念时,继承了扬雄、王肃、刘炫、程颐等前人的诠释成果。他系统化和普遍化了“胜己之私”的诠释,将内在意念和外在形躯的修养工夫结合起来,以突出“克己”诠释的内在意涵。在《论孟精义》中,朱熹广泛采集了程颢、程颐、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尹焞等人的诠释,并对他们的诠释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释“克”为“胜”,在朱子之前的经典诠释中已有诸多案例,训“克己”为“胜私欲”,前人亦有类似表述,但朱熹把“胜私欲”解加以系统化和普遍化。由扬雄“己之私”、王肃“己私情”到刘炫“嗜欲”、程颐“己私”“私意”,朱熹将外“私”内“欲”合一为“私欲”。在这一由外而内的治学过程中,朱熹按照自己的学术标准,对前人成果下了一番博采集评、批驳辨误和选择吸收的取舍工夫。
  《论孟精义》成于乾道八年(1172),在其中的《论语精义》卷六之“克己复礼”章,朱熹广泛采集了程颢、程颐、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尹焞等人的诠释,③其中对程颢、程颐的“克己”诠释语句采录尤多。举隅如下:
  采录程颢的“克己”语句有:“克己复礼,乃所以为道”;“知道与己未尝相离,则若不克己,何以体道?道在己,不是与己各为一物,可跳身而入者也。克己复礼,非道而何?至于公言克己不是道,亦是道也,实未尝离得,故曰可离非道,理甚分明”;“克便是克之道”;“道则不消克,却不是持国事,在圣人则无事可克,今日持国须克得己,然后复礼”;“克己则私心去,自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礼意已得”;“多惊多怒多忧,只去一事所偏处自克,克得一件,其余自止”;“克己最难,故曰:‘中庸不可能也’”;等等。①所引语句涉及“道”与“己”不相离之关系、克己才能复礼以及克己则私心去之重要性、从一事所偏处自克的方法、克己最难之特点等。
  采录程颐的“克己”语句有:“克,胜也。难胜者莫如己,胜己之私,则能有诸己,是反身而诚者也。凡言克者,未能有诸己也”;“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敬即便是礼,无己可克”;“难胜莫如己私,学者能克之,非大勇乎”;等等。②所引语句涉及克与己、克己的诠释和理解,克己的作用,敬与克的关系,己私难胜、克己难、学者无大勇不能克己等内容。
  采用范祖禹的“克己”语句有:“克己,自胜其私也,胜己之私,则至于理”;“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克己也”;等等。③涉及“克己”的直接诠释,训“克己”为“自胜其私”,明确“克己”可达到“至于理”的目的,从“知不善”“知行”结合的角度界定克己的特点等。
  采用吕大临的“克己”语句有:“胜一己之私,以反乎天秩天叙,则物我兼体,虽天下之大,皆归于吾仁术之中”;“有己则丧其为仁,天下非,吾体;忘己则反得吾仁,天下为一人”;“方其未克,窘我室庐”;“亦既克之,皇皇四达”;等等。④涉及“克己”的作用和目的,从“忘己”得仁、“有己”丧仁,克己与否有“窘我室庐”与“皇皇四达”之别等角度交代《克己复礼赞》对“克己”的肯定。
  采用谢良佐的“克己”语句有:“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克己之私,则心虚见理矣。”⑤
  采用杨时的“克己”语句有:“克己所以胜私欲而收放心也。”⑥直接采用游酢的“克己”诠释语句虽几乎没有,但其“徇己之私,则汩于忿欲,而人道熄”“胜人心之私”等语亦为“克己”之释。①
  采用尹焞的“克己”语句有:“礼不可以徒复,唯能克己,所以复也”;“难胜莫如己私,由乎中而应乎外,制其外,所以养其中,视听言动必以礼,而其心不正者,未之有也,是之谓复天理”;“又问克己之目,语以视听言动者,夫然,则为仁在内,何事于外乎”;等等。②涉及克己之“复礼”作用、己私难胜、克己难等,强调克己之为仁在内不在外。
  朱熹辞官后一年,即淳熙四年(1177),又写成《论孟集注》《论语或问》。在《论语或问》“克己复礼”章中,朱熹对《论语精义》中程颢、程颐、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尹焞等八位宋儒的“克己复礼”和“克己”诠释逐一进行了评价。③
  各家之中,朱熹对二程评价最高,“程子(程颢、程颐)至矣”。朱熹还对二程的“克己”诠释进行了具体的品评。他认为,程颢之“公言克己,不是道亦是道也,实未尝离得,故曰可离非道”,“不免难明而似可疑者”。对此,朱熹加以具体解释说,“以是说通之,亦可以无疑矣”,程颢之“克己自能复礼,不必学文”,“敬则便是礼,无己可克”为“谬误而真可疑者”,“岂其记录之误耶”,赞赏程颢所论克己为道之说、偏处自克己之说和程颐心广体胖之说(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为“发明深切,无可疑者”。
  对于谢良佐“克己之私,则心虚见理矣”,朱熹认为,“则是其所以用力于此者,不以为修身践履之当然,特以求夫知之而已也”,谢良佐“克己”诠释不重践履,有违于“克己之效”,存在无可持循之实的弊端。对于杨时“先克己,而后复礼以闲(防御)之”,朱熹认为,“违圣人之意远”。
  朱熹认为:范祖禹之诠释“疏甚”;吕大临之诠释“过高而失圣人之旨”,“想象恍惚之中,非有修为效验之实”;杨时的诠释“违圣人之意远”;尹焞的解释“失程子之意”;游酢的诠释,“其失近于吕氏,而无天序天秩之本”,“人与物等,害于分殊之义”,“陷于释氏顿悟之说,以启后学侥幸躐等之心”,“生于庄周、列御寇荒唐之论”,“于夫子所以告子贡者,似有所未察”。①
  《论语或问》对二程评价最高,其他著作在引用程子诠释时仍几经修改。或如钱穆所说:“朱子凡遇自己意见与二程有出入,必委屈缓言之,绝不见有冲突凌驾之迹。此非故作掩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子学从二程入,亦从二程出,必求于二程所言可通,乃觉心安而理得,此种深挚笃厚之心情,乃学者之盛德,故非浅薄嚣张足己自满者所能骤窥此境也。”②不在面上进行一般性的评价,但在著述行文中反复推敲修改,既与二程不相冲突,也不凌驾其上,还有大的创新,这才是朱熹的真正高明之处。
  《朱子语类》亦记载朱熹有针对性地对尹焞、谢良佐、游酢等人的“克己”诠释进行品评。朱熹指出,尹焞“克己”诠释失程子之意,谢良佐“克己”诠释是谢氏本人之意,非夫子所以告颜渊者。③朱熹广采、集评众家诠释,并想方设法出入二程,旨在择善而从、不善而改,追求诠释的精益求精,这既是他集大成的表现,更是他集大成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刘炫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范祖禹
相关人物
吕大临
相关人物
谢良佐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尹焞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