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栖霞县” 相关
共 669 条 8 / 45
106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1980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形势要求,重新制定了《栖霞县城总体规划》,划定了区域范围和功能分区,对道路结构和各专项用地作了全面调整和布局,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此后,县城基本建设日新月异。
107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描述了古代到1944年城垣是防御设施。
108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描述了街道,桥涵,堤坝,栖霞县市政设施管理,街道路面的管理。
109
街道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具体描述了了栖霞县的街道。
110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据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栖霞县·续志》载:"栖霞城内共有大小街巷七条。"其中贯通城区大街一条,呈东西走向(自东门里至西阁里),街宽5 ~6米不等,弯曲不平。其余的多系小街巷,宽2~4米。
111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9年(1930年),县长郁葆棣因街面坑坑洼洼,每逢大雨时节,雨污四溢,集民众将城内外街面用石头铺砌,断面呈弓形,并建有小明排水沟。城北(北门外)有主路一条, 东西走向,宽3~5米不等,长500余米。即今日的山城二路中段前身。
112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的1958年,栖霞县人民政府第一次制定县城规划,组织群众开始拓宽修建山城大街(后改称跃进大街),拓宽路面,增加长度,是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大街(即今日的山城二路)。1983年根据第二次县城总体规划,重修南河堤,筑起环城南路(即今山城一路...
113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1984年至1985年底,城区新开辟大街5条,全长9940米;拓宽延伸旧街5条,全长6650米 ,新开巷路5条,全长1130米;在新开和拓宽的街道上建石拱桥6座,涵洞12座;沥青路面 17700米,计213000平方米,铺筑人行道8条,面积...
114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包括迎旭街,纳熏街,毓秀街,挹爽街,仰极街,怀敬街,通司巷。
115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北大街民国时期于县城北门外修建的街道。宽3~5米,呈东西走向。 1950年拓宽延修为跃进大街。
116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包括山城一路;山城二路;山城三路;山城四路;山城五路;山城六路灯等。
117
桥涵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描述了栖霞县桥涵建设与发展。
118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城外为雨天行路方便,搭了两座石头小桥,曰环翠桥(在南门外),迎仙桥(在北门外)。
119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7月,按规划修筑跃进大街,同时在白洋河上架起了八孔九米的跃进桥。长95米,宽13米,花岗岩石料砌筑。大桥两端安装梅花型5×10罩灯。
120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 类型: 正文
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道路不断增多,1979年在白洋河南支流下游建起了聚魁桥。1983年至1985年间,又在白洋河上架起了两座规模较大的振兴桥和翠屏桥。两桥是栖张 、栖桃公路城区段的主桥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