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街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185
颗粒名称: 现在街巷
分类号: TD263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山城一路;山城二路;山城三路;山城四路;山城五路;山城六路灯等。
关键词: 巷道设计 巷道施工 栖霞县

内容

山城一路位于城南白洋河支流北岸,呈东西走向,东起霞光四路,西至霞光一路。全长1100米,宽24米,全沥青路面。因系栖霞至桃村公路城区段,故原称栖桃路 。后于1983年改称环城南路。1984年12月,命名为山城一路。该路为对外交通。中段北侧新建振兴农贸市场,西端新建翠屏桥。
  山城二路即原跃进大街,呈东西走向,东起霞光五路,西至公共汽车站。全长2050米, 宽24米,沥青路面。1984年12月,命名为山城二路。为县城最繁华的大街之一,主要商业贸易、文化服务设施皆在此街。街东北侧系栖霞镇委、政府机关驻地。东端街北设机关招待所二部。
  山城三路系八十年代初新辟街道,由南向北第三条大街。呈东西走向。
  东起北关街(1986年向东延伸至县计量所东端),西至霞光二路。长380米,宽20米,沥青路面(延伸段为土路)。1984年12月,命名为山城三路。街中段有古槐一株,西端南侧为栖霞县酿酒厂厂区。
  山城四路七十年代末新辟街道,由南向北第四大街。东起霞光四路,西至霞光二路。全长 680米,宽30米,为沥青路面。原名北宫街,1984年12月,命名为山城四路。街北由东向西依次为县第一人民医院,县政府大院,路南的劳动大楼与路北的县政府办公楼对景相观。为县城较繁华的街道之一。
  山城五路为1984年冬新辟街道。由南向北第五大街,东起霞光五路,西至霞光二路。全长 1360米,宽35米,沥青路面。该路规划时定名金鸡街,1984年12月,命名为山城五路。该路东端南侧立有新建八层的广播电视大楼;中段两侧新建楼房,造型美观,各具风姿。系各局 (委)办公驻地。
  山城六路 1984年冬新辟街道之一。由南向北第六大街,东起霞光四路,西至霞光二路。全长 9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原规划定名长岭街,1984年12月,命名为山城六路。街东端北侧新建华荣服装厂,南侧为金线岭住宅区;中段北侧县农业银行与县农业畜牧局办公楼隔路相望;南侧工会大楼与西侧食品公司营业楼隔路并立,西端北侧为县卷烟厂。
  山城七路七十年代修筑。由南向北第七大街。东起王格庄村东,西至振兴桥。全长2864米, 宽24米,沥青路面。原系栖霞至亭口公路城区段,故名栖亭路。后更名为环城北路。1984年 12月,命名为山城七路,为对外交通路。东端新修建"长春"斜面桥。大街南北两侧分别驻有电业局、农机学校、齿轮厂、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县土特产杂品公司,县自来水公司。
  霞光一路即烟青公路栖霞城区段。该路原在西山脚下,1985年4月,改至白洋河西岸,南至南三里店南〓,北至南岩子口村东。全长6700米,路宽30米,沥青路面。为县城文明路段之一。两侧绿化带安装有新式双臂灯214盏。是对外交通的重要道路。
  霞光二路 1958年修建。位于城西白洋河东岸,南至山城一路,北至振兴大桥。全长1770米, 宽20米,沥青路面。街东侧为县城主要工业区,原名大庆路。1984年12月,命名为霞光二路 。南端东侧新建人民浴池大楼。
  霞光三路早期规划定名朝阳街,二次规划更名振兴大街。1979年将南端山城二路与山城一路之间民房拆迁辟为街道。1984年冬拓街修路时,自山城四路向北延修至白洋河北支流南岸。 全路南至山城一路,北至白洋河北支流南岸。为城区中心路。1984年12月,命名为霞光三路 。全长2180米,宽40米,沥青路面。中段街道建有绿化带,分人行、自行车辆和机动车辆行驶道路。街北段渡河过桥至牟氏庄园,南端为商贸文化服务设施。此街为县城布局、装修、 绿化最美的大街。
  霞光四路原名文化路,宽10米左右。1984年冬,拓宽为30~35米(南窄北宽),沥青路面,全长3325米。南与栖桃路相接,北通山城七路。1984年12月,命名为霞光四路。该路南端东侧为文化教育区;北端东侧为棉纺厂,西侧为大庆路小学和电业局下属继电器厂。
  霞光五路 1984年冬新辟街道,位于县城东山。南起山城二路,北至山城五路。全长450 米,宽24米,土路。1984年12月,命名为霞光五路。
  栖招路为对外交通路,由城西公共汽车站向西至林家亭西。全长700米,宽18.5米,铺撒沥青路面。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